三、深謀遠慮,長風破浪渡扶桑(3 / 3)

溪流清見底,鬆黛映眉宇。

恍見當時人,行吟濕布屨。

深思尋哲理,穿雲得妙焐。-

不期六十年,一線通今古。

揭幕見詩碑,陽光透層霧。

山川與草木,盡是會心處。

主人多美辭,字字出肺腑。

賓指中天日,光明今無阻。

群賢皆大悅,少長鹹鼓舞。

共讀碑上詩,石亦能言語。

蓬花千載盛,足慰平生苦。

永銘兄弟情,長留友邦土。

忽聽歌聲發,唐音雜徘句。

撫今懷往昔,感情抑難住。

悲欣集一時,淚作成嵐山雨。

拜訪田中,看望大平,飲水不忘掘井人;老友雖去,不忘家人,“這是東方人特有的感情”

拜訪田中角榮

“飲水不忘掘井人”。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簽訂,凝結著中日友好人士幾代人的心血。

鄧小平這次扶桑之行,在百忙之中仍沒有忘記拜訪老友,看望他們的家屬。

提起老友,大家都忘不了1972年為中日友好搭鐵橋立下汗馬功勞的田中角榮前首相。

田中角榮可謂是日本當代著名的政治家。在他擔任日本首相期間,與外相大平正芳一起,積極推動中日邦交正常化。“功夫不負有心人”,1972年,田中角榮終於實現了中國之行,與中國政府簽訂了《聯合聲明》。在中日關係史上留下了一個光輝的足跡。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1974年11月,田中角榮被指責接受美國洛克希德飛機公司的巨額傭金,於萬般無奈中被迫辭職。

被趕下野後,田中角榮雖蒙恥辱卻並沒有賦閑。在國會裏,他是田中派的領袖,擁護他的田中派議員堪稱“田中軍團”。

在拜訪這位風雲人物之前,鄧小平作了充分了解,已有了充分準備。

24日上午9點17分。

鄧小平出現在東京月白台田中私邸的大門口。田中角榮和夫人、二階堂進及田中的兒女們親臨門口迎接。

鄧小平在田中派議員的“歡迎”聲中,舉步走進了田中私邸。

從大廈林立的街道走進田中的官邸,仿佛到了另一片天地。

這是一個典型的日本庭院。

四處散發的都是濃濃的日本氣息,而這種日本氣息遠比歐化十足的高樓大廈讓人感到親切得多。翠綠的蒼鬆,丹紅的楓葉,別致的池塘,各色的鯉魚,無不顯出主人幽雅的情趣。

在這錯落有致的庭院裏,最醒目的便是一株叫“雪椿”的山茶花。山茶花雖小,卻凝結著兩國人民的友情,這是田中在中日建交後栽的一棵紀念樹。

穿過這令人心曠神怡的庭院,鄧小平來到田中的會客屋裏。

俗話說:“一回生,二回熟”,鄧小平與田中角榮已是老朋友了,老朋友談話自然要輕鬆隨便得多。

“我在這裏代表中國人民對您為中日友好作出的貢獻表示感謝。”未等坐定,鄧小平已首先向田中致謝。

“您的這次來訪,是日中關係的新起點,我等了6年,這一天終於來到了”。鄧小平的話勾起了田中對1972年輝煌歲月的回憶,不禁以動情的口吻說。

“我這次訪問日本,一方麵是為了互換條約批準書,另一方麵則是想拜訪一下老朋友和老朋友的家屬。”鄧小平也充滿感情地說,“我們對於過去的老朋友是不會忘記的,這是東方人特有的感情”。

“飲水不忘掘井人”,這是中國的古訓。

中國又素稱“禮儀之邦”,對這位為中日和平友好作出巨大貢獻的友好人士,中國人民是不會忘記的。

無論是從田中先生庭院的布置,還是房間的擺設,都不難看出主人情趣的高雅。早有準備的鄧小平在拜訪即將結束時,贈送田中先生一套中國茶具和文房四寶,可謂知其所好。

激動的田中先生,手捧硯台,發現上麵還刻有周恩來早年東渡日本時寫的著名詩篇,不由心頭一熱。周恩來、鄧小平的形象在腦海裏交替出現,是那麼的神似。

是啊,無論是與周總理抑或是與鄧小平在一起交談,都是那麼舒心,那麼貼心。中日友好一步一步前進,想到這裏,田中又是多麼的寬心。

看望大平正芳

提起田中角榮,人們自然會聯想到在田中任首相期間,與田中並肩奮鬥,爭取中日友好的外相大平正芳。

結束對田中的拜訪,鄧小平又急匆匆地趕到大倉飯店,看望大平正芳。

大平正芳在1972年中日恢複邦交過程中嶄露頭角,成為日本戰後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對中國,大平正芳有著濃厚的感情。

1972年9月,大平正芳隨田中訪問中國,簽署了《中日聯合聲明》,並以外相身份發表談話說,日中恢複邦交意味著《日台條約》的廢除。

1974年1月,大平再次訪問中國,簽訂了《日中貿易協定》,並進行了《日中航空協定》的談判。

正是這些卓有成效的政治活動,為大平奠定了走向首相的道路。

1978年12月,大平就任自民黨總裁並第一次組成大平內閣。1979年11月,大平險勝,第二次組閣,成為日本進入80年代後的第一位首相。

對每一位友好人士,鄧小平都是深懷感情的。見到大平正芳,鄧小平第一句話就是:“謝謝你為中日友好作出了積極貢獻。”

大平正芳雖然已經去過中國好幾次,但與鄧小平卻是初次謀麵,言談之間不免有些拘謹。

鄧小平一席推心置腹的感激之言,一臉真誠友好的笑容和四川人特有的豪爽,消除了兩人之間的隔膜。很快,他們便娓娓而談了。

“您在百忙之中,還抽時間來看望我們這些老朋友,這很讓我們感動。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簽訂,不僅對中日兩國來說是件大喜事,對我個人來說是件大喜事。”大平正芳欠了欠身子說。

“我這次訪問是短暫的,但我們的友誼是長存的。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中日關係的前景是無限美好和寬廣的。”見了中國人民的老朋友,鄧小平的感慨總是很多。

難忘故人

中日友好,走過漫長的曆程,經曆過兩代人的努力。五六十年代,許多日本友人為推動中日邦交正常化嘔心瀝血。可惜不少人沒能看到中日友好條約簽字的這一天。

他們是前首相片山哲、前社會黨委員淺沼稻次郎、前農相鬆村謙三、前首相石橋湛山、前企劃廳長官高碕達之助、前郵政鐵道相村田省藏。

鄧小平沒有忘記這些中日友好的先驅者,他去拜訪他們的家人了。

片山哲。戰後日本政界著名人物之一。1947年5月任日本內閣首相;1955年率團訪華;1956年3月,與中島健藏一同創建了日中文化交流協會,並任第一任會長。

淺沼稻次郎。日本著名的社會活動家之一。在他的政治生涯中,為人們所敬仰和緬懷的是他堅定不移的政治信念。他一貫主張,不同社會製度的國家應該“和平共處”,並以談判的方式解決國際爭端問題。

1959年淺沼訪華,以《如何促進日中友好》為題作過報告,並以日本社會黨友好代表團名義與中國外交學會簽訂了以促進恢複中日邦交、反對製造“兩個中國”的陰謀為主要內容的共同聲明。不幸的是,淺沼在東京日比穀公園發表競選演說時,被日本右翼分子刺死。

鬆村謙三。1928年在富山縣當選為眾議院議員,從此步入政界。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曾任農林大臣秘書、農林大臣參事官、農林省次官等職。戰後,曾分別擔任過東久邇、幣原、鳩山內閣的厚生大臣、農林大臣及文部大臣。1955年11月起任自民黨顧問。1969年9月從政界引退。

鬆村先生從事中日友好事業先後達十幾年,曾五次訪華,為中日友好事業鋪路架橋。

高碕達之助。積極推動中日兩國民間貿易事業的奠基人。1955年出席了中國在東京舉行的商品展覽會開幕典禮。1962年,高鏑與廖承誌簽訂了發展中日兩國民間貿易的備忘錄。1964年8月在北京和東京分別設立了“高碕達之助事務所”和“廖承誌辦事處”。

石橋湛山。日本著名記者和政治家,是中國人民的朋友。在戰前進行的反戰、反侵略主義活動及戰後為恢複發展中日友好關係作出的積極貢獻,已得到社會公認和高度評價。從日本戰敗到1973年病逝,石橋從事中日友好事業前後近三十年。

為了會見這些中日友好先驅者們的家屬,日本方麵安排鄧小平在赤阪賓館集中會見。

“本來應該到大家的家中去拜訪,但因為沒有時間,所以就請大家到這裏來了。”麵對日本友人的家屬,鄧小平為未能去家中拜訪而心懷歉意。

“謝謝!謝謝!謝謝您來看望我們。”故人已去,不忘家人,日本朋友已是激動不已了。

“鬆村謙三、高碕達之助、石橋湛山、淺沼稻次郎、片山哲、村田省藏等各位先生都是有遠見的政治家,也是掘井人。在中日兩國關係尚處於不正常狀態的時候,他們就堅信兩國關係一定要正常化,他們不懼艱難,不怕阻力,為中日友好進行了不懈的努力,有的朋友為此貢獻了寶貴的生命”。

鄧小平看了看日本朋友們,又接著說:“諸位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的家屬,當然也是中國人民的親戚。你們有的已經是為中日友好努力的第二代,第三代了。從你們身上,使我們更加堅信中日兩國人民一定會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鄧小平坦率真誠的講話極大地溫暖了日本朋友們的心。親人們的音容笑貌仿佛又在眼前浮現。片山先生的遺孀菊江摘下眼鏡,用手帕擦著眼淚。

淺沼先生的遺孀京子,用一雙淚光盈盈的眼睛注視著鄧小平,仿佛從那兒能捕捉到親人的影子。

村田省藏的大兒子村田震一用硬咽的聲音說父親去世已經20年了。盡管如此,還把我們請來了……。

這是情與情的交融,心與心的溝通。

在當天晚上,為慶祝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生效,為歡迎鄧小平訪日,在日本十個友好團體在東京聯合舉行的盛大酒會上,鄧小平再一次充滿深情地說:

“中日邦交正常化時,周恩來總理曾一再說過,‘飲水不忘掘井人’。今天,當我們熱烈慶祝中日和平友好、恢複日中邦交、早日締結日中和平友好條約進行了不懈的努力,推動了兩國關係和兩國人民友好事業的發展。我們深切懷念那些曾經為中日友好披荊斬棘,開路架橋,但已離開我們的先驅者。他們雖然不能同我們一起分享今天的喜悅,他們為中日友好獻身的精神,將永遠銘記在中日兩國人民的心中,並且世世代代相傳下去。”

雅雀無聲的會場,爆發出一陣雷鳴般的掌聲。

聯絡友誼,中國國畫派上大用場。三千日本青年訪華,中日灰好再起高潮。

三幅中國畫

中華民族和日本民族同是偉大的民族,有豐富的創造力和愛好藝術的悠久傳統。

在過去悠久的曆史時期,兩國的藝術、都市建築、禮樂、銀飾、工藝、器品等,都呈現出相似的形式,而又各具不同的民族風格。

中日兩國僅一水之隔,象並蒂的花枝,在世界的東方呈現出燦爛的色彩,散發著馥鬱的芬芳。

兩國文化上的同根性,使得中日外交上增添了不少特色。鄧小平就很善於利用這一點。

鄧小平參觀日產汽車公司座間工廠時,熱情的日本朋友將一輛“總統”牌高級轎車贈送給中國客人。鄧小平當即回贈給日產汽車公司一幅中國著名國畫家吳作人創作的國畫:《熊貓》。

在參觀君津鋼鐵廠時,為了表達中國人民的友好之情,鄧小平把中國著名畫家李苦禪畫的一幅國畫《花香鳥語》贈給君津鋼鐵廠。

隨後,鄧小平又參觀了鬆下電器公司的茨木工廠。當鬆下幸之助代表這家公司把他們生產的最新式的產品贈送給華國鋒總理和鄧副總理時;鄧小平也不亢不卑地向這家公廠贈送了我國著名國畫家宋文治的作品《黃山青雲》。

《熊描》、《花香鳥語》、《黃山青雲》。

清淡、墨香、露白……

這些,西方的發達國家是不大懂的。

深刻的文化特質在中日兩國人的血液裏流淌著。日本人看得懂中國畫,也看得懂中國字。

所以鄧小平送了畫,還題了字。鄧小平題字用的是毛筆,獨具慧心。

具有悠久曆史的中國畫在現代中日關係上再一次呈放出異彩,為鄧小平訪日平添許多特色。

三千日本青年訪華

1984年的9月,北京秋高氣爽,大街小巷都披上了節日的盛裝。共和國35周年的慶典將在這裏舉行。

海外僑胞來了,友邦國家的領袖們來了。他們都來了,與中國人共慶佳節。

在這海外佳賓中,有一支龐大的隊伍令人注目。他們是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的客人——日本青年三千人訪華團。

日本210個代表團三千多名青年,分四路前來我國北京、上海、南京、杭州、西安、武漢等地參觀訪問。

這在中日兩國的曆史上是空前盛大的,這在世界史上是亙古未有的。

機場上盛大的歡迎儀式,中國青年熱情洋溢的表演,一下子消除了日本青年旅途中的疲勞,感染了他們的情緒。

“熱烈歡迎的人群向我們表達了發自內心的友情。這樣的熱烈歡迎使我深深地感到,我不能無動於衷。”日本文化女子大學室蘭短期大學保育科學員墨阪美樹激動地說。

機場的歡迎儀式是激動人心的,接下來的為期15天的中日青年大聯歡,更是讓兩國青年流連忘返,永生難忘。

一樣的黃皮膚,一樣的黑眼睛、黑頭發,一樣的生活習慣,相通的兩國文化,一下子縮短了兩國青年的距離,拉近了兩國青年的心。“在中國,我沒有感到是在異國。這大概是因為日本人與中國人都是東方民族,麵孔、神情和外表都很相像,能人有親切感的緣故。而且,中國的人們很熱情”。一位北海道的農民是這樣吐露他的心聲的。

各種各樣的聯歡活動使日本青年們興趣盎然,笑逐顏開。

他們忘不了天安門前的焰火晚會。身著民族服裝的中國青年與日本朋友們載歌載舞,共慶中國建國35周年。規模之大令日本朋友歎為觀止。

日本朋友佐藤貴子事後充滿深情地寫道天安門廣場的焰火晚會名副其實地開放了日中友好大花朵。兩國青年雖然語言不通,手拉手載歌載舞,好象越過國界成了一個整體。

他們忘不了上海虹口公司的懇談會。中日青年促膝談心,從天文到地理,從科技到文化,從曆史到政治,包羅萬象,無一不談。日本朋友驚呼“過去對中國的了解太少了。”

他們忘不了南京之行。南京大屠殺的悲劇在心中隱隱作痛,血氣方剛的青年們沉重發誓“曆史不能重演”。

他們忘不了中國古都西安之旅。在西安,日本朋友興致勃勃地遊覽了青龍寺。青龍寺是日本法師空海公元806年隨日本“遣唐使”來中國跟當時著名僧人惠果學習佛經和其他知識的地方。在中國看到了日本,中日文化相映相趣。

他們忘不了……

十五天,彈指一揮間,匆匆而過。

兩國青年在思索:聯歡結束後,我們該做些什麼?用什麼方式繼續進行交流?……

兩國領導人在考慮:兩國青年友好交往愈來愈廣泛,愈來愈深入,何不建立中日青年交流中心?

中日青年交流中心終於在兩年後的11月8日舉行了奠基典禮,日本首相中曾根專門飛赴北京,出席奠基典禮。

“親眼目睹對方國家的每個情景,親身體驗對方國家的生活的青年必將作為推動21世紀日中友好的核心力量而發揮其積極作用。”中曾根首相對中日青年交流中心給予了高度評價。

在第二天與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鄧小平會晤時,麵對這位風雲人物,中曾根再次感慨地說:“我們這代人對日中友好是堅定不移的,現在的任務是要把這種友好關係推向二十一世紀以至更遠的將來。”

“這是百年大計,千年大計”。鄧小平讚同地說,“我國正在對青年進行‘有理想、有紀律、有文化、有道德’的四有教育。有理想和紀律就能克服任何困難,我們兩國完全能夠開辟一個更加友好的未來。”

鄧小平對中日友好走向21世紀充滿信心,中曾根若有所思,點頭稱是。

光華寮案困繞日本,竹下登訪華;連夜趕回北京,鄧小平再談中日關係。

光華寮案,事出有因

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簽訂使中日之間的木橋變成了鐵橋,但中日關係並非一帆風順。

80年代,中日關係中存在著幾大問題:

——釣魚島問題。中國對該島擁有不可讓渡的主權。日本人卻以該島屬衝繩縣為由,長期占據。

——東海大陸架問題。日本和韓國簽訂聯合開發東海大陸架協定,其開發範圍深入中國數萬平方公裏的海域。

——教科書事件。日本中小學曆史教科書篡改日本侵略中國的事實,輕描淡寫,美化軍國主義。

——光華寮問題。日本人把本屬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的一幢房屋判給了台灣當局。

1988年8月,竹下登首相訪華,主要是協調一下日中關係。那兩年,光華寮案鬧得很凶。

光華寮就是光華宿舍,是坐落在京都市左京區北白川西町,占地麵積約1000平方米的五層樓房。

該樓原係京都大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為中國留學生租用的學生宿舍。日本投降後,京都大學喪失了對該宿舍的管理權。中國留學生遂將此樓取名為光華寮,並組織了自治委員會,對該寮進行自主管理。台灣當局從未參與過該寮的管理工作。

但就是這從未參與管理工作的台灣當局竟於1950年用變賣侵華日軍從中國大陸掠奪物資所牟取的公款,買下了光華寮;

1961年,台灣當局“駐日大使館”以所謂“中華民國”名義辦理了該房產的產權登記手續。1967年,竟向京都地方法院起訴,要求光華寮住宿生遷出。

曆史是公正的,與曆史開玩笑注定是要失敗的。

在訴訟期間,中日實現了邦交正常化,日本政府斷絕了同台灣當局的外交關係。1972年《中日聯合聲明》明確表示:

日本政府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重申: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國政府的這一立場,並堅持遵循波茨坦公告第八條的立場。

日本政府的明確承認台灣應當歸還中國,並承擔了不得違背中日兩國政府關於台灣地位的國際義務。

1974年以後,我國政府曾向日本政府正式交涉20餘次,嚴正指出:光華寮理應是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財產,日本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製止司法機關製造“兩個中國”的錯誤,維護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光華寮的合法權益。

鑒於“一個中國”的原則,1977年日本京都地方法院駁回台灣當局1967年的起訴,認定光華寮“從其資源和使用目的看,係中國為在日本中國留學生繼續作為宿舍設施使用而買下的公有、公共用財產”,“既然我國政府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則屬於中國公有之本案財產的所有權和支配權已轉移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這本是明智之舉,但日本政府卻出爾反爾。

1982年4月14日,大阪高等法院竟以“中華民國”“在國家性質的體製下現實地統治、支配著台灣及其周圍島嶼”,“中華民國”仍是“沒有被承認的事實上的政府”,因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實際上不完全繼承舊中國政府在外國的財產為由,撤消原判,將此案發回京都地方法院重新審理。

1986年2月4日,京都地方法院根據上述理由居然推翻1977年判決,將光華寮改判為台灣當局所有。

1987年2月,大阪高等法院無理維持原判,我光華寮住宿生“敗訴”。

這是對中日聯合聲明的蔑視,這是對中日和平友好條約和國際法準則的踐踏。

十分明顯,光華寮問題決不是一般的民事訴訟,而是以司法裁判的形式公開製造“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政治問題。

中國政府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中國人民的友好感情受到傷害。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感到強烈的不滿。

1987年6月4日,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鄧小平在會見由委員長矢野絢也率領的日本公明黨代表團時說中日兩國沒有任何理由不友好下去。不管出現什麼麻煩,兩國的友好關係總是要繼續發展下去的。

停了一下,呷了口茶,鄧小平接著說:“對於中日間的糾葛,兩國政治家都應當從發展兩國友好合作關係的角度來考慮,包括政治和經濟關係,必須按照隻有一個中國的原則行事。”

現在,竹下登來了。他會怎樣表示呢?

連夜趕回北京,小平會晤竹下登

中國對竹下登來說已不再陌生,自1972年以來,竹下登已是第五次來中國。但8月26日這天上午,竹下登卻稍稍有點緊張的感覺。也許是因為光華寮案困擾著日本,也許是因為即將麵對的是一位中國的巨人:鄧小平。

在人民大會堂寬敞的大廳裏,鄧小平等待著竹下登的到來。

當竹下登的身影出現在大門口時,鄧小平邁著穩健的步伐,走上前去迎接。

“我昨晚趕回北京,專門歡迎首相。”原來,鄧小平每年都要在北戴河渡假,在大海裏遊泳。80多歲的人,精力如此之好,不能不令人欽佩。

竹下登心下佩服,他見鄧小平曬得黝黑,似乎明白了什麼。不等他開口,鄧小平又說:“閣下任首相後,中日友好關係將會進入一個新的時期。”

“能見到中國老一輩政治家,很受鼓舞。”竹下謙恭地說。

“兩國都是在換代之時,我是換下來了,我在悠閑地進行一些海上活動。因為我是熱衷於中日友好的一個人,所以特意從北戴河趕來同您會麵。我希望我們之間能以首相的來訪為起點,建立一個不亞於田中、大平時代的新關係。我講田中、大平時代兩國的關係較好,是因為兩國相互信任,要進一步發展兩國關係,也必須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鄧小平風趣地說。

鄧小平的幽默風趣活躍了氣氛,談話也在輕鬆的氣氛中一步步深入。

“日中友好是日本外交的主要支柱之一。日本政府以對過去曆史進行嚴肅反省為出發點,以日中聯合聲明、日中和平友好條約及日中關係四原則為依據,繼續重視和發展日中關係的政策不變。”首相一口氣作了以上“保證”。

鄧小平點頭稱是,竹下登首相又接著說:“日本政府很重視光華寮問題,我們將按照‘一國兩製’的原則予以對待”。

這是日本政府自1987年以來,第一次明確表示按“一國兩製”的原則解決光華寮問題。日本政府的態度有了明顯的轉變。

1988年8月30日,竹下登訪華劃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坐在飛機上,竹下登首相回味著短短幾天的中國之行。

閉上眼,浮現在眼前的便是中國朋友們親切、友好的笑容。鄧小平仍然那麼精力充沛,頭腦敏銳。言談中,看不出疲倦,好象幾十年的歲月沒有在他額頭上刻下絲毫衰老的痕跡。令人歎服不已。敦煌的飛金流彩,西安的古城古牆也時不時撞擊著竹下首相的心靈。

睜開眼,透過舷窗,看著藍天白雲下古老而又嶄新的中國,他突然湧起一種感想,要脫口而出:

中國,偉大的國度;

鄧小平,了不起的政治家。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