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中國的領土,我們一定要收回來。”鄧小平斬釘截鐵回絕鐵娘子。
百年滄桑,回首往事國人痛斷心腸
公元1943年11月24日。開羅。美納飯店。
美國羅斯福,英國丘吉爾,中國蔣介石已在這裏開了三天會了。會議討論了對日聯合作戰問題,戰後處置日本問題。
蔣介石幾天來十分興奮,中國一直被列強視為“東亞病夫”,毫無國際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是戰勝國,卻蒙受割地之辱。這次來世界參加同盟國巨頭會議,無疑標誌著中國大國地位的確立。羅斯福已答應在日本投降後,把日本占領的中國領土全都歸還中國,那麼,香港呢?不也在日軍占領之下嗎?盡管這幾天丘吉爾老陰沉著臉,對自己冷嘲熱諷,但他不能忽視中國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吧?
瞅準機會,蔣介石在會上提出了香港問題。哪知丘吉爾當時就跳了起來:“不行,香港是英國的領土,不容討論!”
蔣介石氣得半死,可又不敢惹這位大英帝國首相,隻得忍氣吞聲。當時國民黨政權處處依賴英美,連大聲說話也得看他們的臉色。真可謂國不自立,何言四強之一!
彈指一揮間,39年以後,北京。
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訪華。
這位丘吉爾的崇拜者,號稱鐵女人的英國首相,此次訪華主要是與中國領導人商討香港前途問題。來訪前,她一再放風:強調中英關於香港的三個曆史條約有效。力爭在此基礎上以主權換治權,繼續維持英國對香港的統治。
1982年9月24日上午,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了撒切爾夫人。雙方開始還滿臉笑容,大談飲食之道。可一進入正題,雙方的臉色都凝重起來。
撒切爾夫人堅持自已的立場,強調三個條約有效,英國要繼續遵守這些條約……鐵娘子正在侃侃而談,旁邊的鄧小平再也按捺不住了,他把香煙一掐,大手一揮,斬釘截鐵地對鐵娘子說:“香港是中國的領土,我們一定要收回來的!”
十七個字震古爍今,大義磅礴,又一次顯示出鄧小平在原則問題上立場堅定,決不退讓的鮮明個性。
撒切爾夫人見過多少國家元首,著名政治家,無不被她鋒芒畢露的個性和鋼鐵般的意誌所折服。英阿馬爾維納斯群島發生危機,她毫不猶豫地派出傾國的海空軍力量前去“征討”。命令發出後,帝國艦隊還散居世界各大洋,收到命令,艦隊在開往馬島的途中,一邊集結,一邊演習,一路上刀光劍影,炮聲隆隆、硝煙滾滾、殺氣騰騰,使英國人似乎又看到當年帝國雄風,鐵女人的雅號不期而至,撒切爾夫人在國內的威望直線上升,各國輿論對她也刮目相看。
可這次,她遇到了鄧大人。鄧小平的一席話,堵得她半天無法喘上氣來,在離開人民大會堂時,她神情凝重,一言不發,象在考慮什麼。一不小心,竟一腳踏空,跌倒在地。電視鏡頭把這一場景傳到世界各地,引起人們種種猜測。
是啊,中國不是阿根廷,香港也不是馬爾維納斯群島,受欺淩,遭屈辱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複返了。一提起三個條約,哪個中國人不從心底往上冒火呢!
香港地區位於廣東省珠江海口東側,瀕臨南海,毗連深圳,麵積1069平方公裏,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三部分組成。香港島是個地勢高峻的山島,與九龍半島南端隔海相望,麵積為75.6平方公裏。九龍指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的地區,麵積11.1平方公裏。新界指深圳河以南,界限街以北地區,以及附近200多個島嶼,共975.1平方公裏。
早在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屠睢率兵平定百越,設郡置縣,香港、九龍、新界均屬於番禺縣的範圍。
西方殖民者侵擾香港,是從16世紀初年開始的。起初是葡萄牙人,繼而又來了荷蘭人,他們擅入香港水域,殺人越貨,無惡不做,被明朝政府派軍隊驅逐。
英國人最早闖入這一地區是1637年,此後他們對這一地區海域進行了詳細調查,認為香港是世界上少有的良港,決心向清政府施加壓力,達到割讓香港島的目的。
1841年1月26日,英軍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用武力強占了香港島。英國軍艦“琉磺號”艦長貝爾徹記下了這次經過。
二十五日(星期一)上午八時五十分,我們登上陸地。作為真正的首批占領者,我們在“占領山”上三次舉杯祝女王陛下健康。二十六日艦到達,海軍陸戰隊登陸,在我們的哨位升起英國國旗。伯麥艦隊司令在艦隊其他官員的陪同下……正式占領該島。
腐朽的清王朝,在英國炮艦的威逼下,簽訂了屈辱的城下之盟——《中英南京條約》。
條約第三款規定把香港島割讓給英國。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從此,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
那是1842年8月29日。
18年以後(鹹豐十年)。古老的北京城。
大地茫茫,淒風陣陣。圓明園的斷壁殘垣,血跡斑斑,餘燼未息。煙雲迷漫。
侵華英軍全權代表——額爾金,正以勝利者的姿態,傲慢地通過排列著英軍的大街,前往禮部。
恭親王顫抖著雙手,伴隨著侵略軍們陣陣炮聲,在額爾金一手炮製的條約一《北京條約》上,簽下了自己屈辱的名字。
條約第六款規定:
前掂本年二月二十八日(陽曆3月20日),大清兩廣總督勞崇光將粵東九龍司地方一區,交與大英駐紮粵省暫充英法總局正使功賜三等寶星巴夏禮代國立批永租在案。茲大清大皇帝即將該地界付與大英大君主並曆後嗣,並歸英屬香港界內,以期該港埠麵管轄所及,庶保無事,其批為廢紙……
就這樣,中國又失去九龍半島南部11.1平方公裏的土地。
南海之濱,九龍山下,萬民揮淚,天地同悲……
1895年4月17日,日本馬關。
李鴻章在《馬關條約》上簽字,割讓了遼東半島、台灣島和澎湖列島。帝國主義揭開了大規模瓜分中國的序幕。
德國強租膠州灣,為期99年。
俄國強占旅順和大連灣,租期25年。
法國租借廣州灣,為期99年。
英國強租威海衛,為期25年。
1898年6月9日,李鴻章在英國人竇納樂一手炮製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上簽字,將深圳河以南,界限街以北,包括大鵬灣、深圳灣,以及周圍235個島嶼,麵積達975.1萬方公裏的“新界”租給英國99年。
消息傳來,九龍、深圳人民奮起反抗,武裝自衛,沉重打擊了英國殖民者。曾領導新界人民鬥爭的鄧儀石先生曾作詩曰:
河山割裂劇堪悲,
為避蠻氣始徙岐,
太息衣寇文物地,
一朝瓦解屬番夷。
極目鄉關何處是?
茫茫東海去雲浮?
滾滾狼煙何日淨?
那堪回首九龍灣。
從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中國人民就奮起反抗外國侵略者和腐敗的封建王朝,從林則徐到孫中山,從同盟會到共產黨,多少仁人誌士為中華的解放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後繼,難道是為了承認不平等條約有效嗎?
在早已雄踞於亞洲東方的中國人麵前,在一生為中華民族振興而嘔心瀝血,奮鬥不息的鄧小平麵前,鐵娘子口出狂言,豈有不受痛斥之理!
毛澤東欽定對港政策;
大陸香港珠璧輝映。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向全世界宣布: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中國曆史掀開了新的一頁。
中國政府宣布: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取締所有列強在華勢力。
朱德總司令命令人民解放軍:向全國進軍,直至解放中國每一寸領土。
10月,廣州升起了五星紅旗。八一軍旗直指粵東。港英當局宣布香港進入“緊急狀態”。
11月,馬來西亞,柔佛。
英國駐遠東外交人員召開重要會議,中心議題是對華政策。英國駐東南亞高級專員麥克唐納主持會議。
英國會議素以現實主義著稱。“沒有永久的朋友,也沒有永久的敵人,隻有永恒的利益。”
利益?英國在香港擁有巨大的利益。
會議結論:建議英國政府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並采取積極行動,以確保英國在港權益。
11月9日,巴黎。英法美三國外長會議。
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反對英國承認新中國。英國答應可以延遲承認新中國的日期。
1950年1月6日,英國外交大臣貝爾致電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長周恩來,表示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布撤銷對國民黨政權的外交承認,這是頭一個西方大國表態承認新中國。
北京,中南海。
毛澤東和中共中央其他負責同誌研究了對港政策。考慮到國際鬥爭的複雜情況,香港的政治經濟地位以及對我們的作用,中央決定了對香港的基本政策:中國人民不承認關於香港的三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香港地區是中國的領土;在條件成熟的時候,我們將以適當方式收回香港;在此之前維持香港現狀。
70年代初,全球非殖民化運動風起雲湧,英國一些人也想借機把香港列入殖民地,以便實現香港獨立。
對此,中國駐聯合國大使黃華於1972年3月10日致函聯合國非殖民化特別委員會主席,強調:“香港和澳門係英國與葡萄牙所占領的中國領土;香港與澳門問題的解決完全屬於中國主權範圍內而不能等同於其它殖民地;聯合國無權討論此問題。”
曆史證明,毛澤東的決策是正確的。它保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對港澳的主權要求,穩定了港澳局勢,促進了港澳繁榮。
在五六十年代,在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我實行軍事包圍、經濟封鎖的情況下,香港成為中國對外經濟貿易的一條最重要的渠道。
70年代以後,中英關係改善,香港作為自由港對中國對外貿易、引進技術和資金、對外文化交流等方麵的作用有增無減。
我國對外出口的三分之一、對外進口的很大一部分要從香港轉口。
1950——1978年,大陸內地同香港貿易增長8.2倍,平均每年遞增8%,1979——1984年,兩地貿易又增長7.8倍,平均每年遞增43.6%。在香港的對外貿易中,大陸內地自1981年起已占第二位,其中內地轉口貿易占香港轉口貿易的第一位。
香港與內地相互投資已達到很大規模。香港製造業也大規模轉向內地,香港水、電供應主要依靠內地。
大陸與香港已融為一體,珠璧輝映。
著名詩人艾青曾作詩《香港》
你是祖國進出口的孔道;
你是貨物交流的場所;
你是友好往來的紐帶;
你是走向亞洲四海的析梁;
多少年來,你為祖國創造了
難以估量的財富
由於得天獨厚的曆史地理條件,今日香港已成為世界上一個商業發達的巨型港口,超級國際都市。
香港對外貿易在世界排名表上位列第12,是亞洲最大的貿易轉口港。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自由港之一,三大天然不凍港之一,第一大集裝箱港,第七大貿易港口,世界十大航空港之一。海運遍及世界110多個國家和地區,空運連接世界160多個城市。
香港是亞太地區主要外彙市場和股票市場。世界金融中心之一,世界三大黃金市場之一,世界第四大國際貸款和籌集資本的市場,世界各國大銀行有200多家在這裏設有分行。
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為此付出畢生心血。
保持香港的繁榮與穩定,對中國改革開放,對亞太地區乃至全世界的和平與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東方之珠”璀燦奪目。
“一國兩製”,海內外盛讚鄧公才智超人。香港股市,一跌二跌回升再升,折射中英香港談判。
公元1982年6月15日,北京,天安門廣場。
藍天白雲,鮮花盛開,遊人如梭,一派祥和景象。
人們說,天安門廣場是世界上最寬闊的廣場。也許,是寬闊的廣場孕育了中國人寬廣的胸懷。
不遠處,誰也沒有注意到,幾輛小汽車駛進人民大會堂。
這是一個普通的日子,可對祖國統一來講,它又是一個不平凡的日子。
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接見了香港《大公報》社會長費彝民,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王寬誠等12位港澳知名人士,與他們就香港前途問題舉行了座談。
這樣的座談,以前有過,以後也有多次。
鄧小平信奉“實事求是”的宗旨,在做出每項重大決策前,一定要廣泛征求各方麵人士的意見,透徹地了解情況,“知己知彼”,這就是中國共產黨人群眾路線的作風呢。
這次會談的氣氛和諧活躍,鄧小平慈祥地詢問大家各種問題,認真聽取大家的意見。他右耳有些費力,沒有聽清的地方,立即提出詢問,還不時插入幾句幽默的語言,使大家感到這次談話輕鬆愉快。
70年代末,隨著香港租期將至,香港投資出現了波動。港督麥理浩,英國首相卡拉漢,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卡靈頓等人先後訪華,探詢中國對香港問題的立場,鄧小平幾次表示:請香港投資者放心。
80年代初,中央決定著手解決香港問題,為此成立了一個專門小組,了解和征詢各方麵的意見和情況,為中央決策提供科學的基礎。
香港問題很特殊。我們對三個條約不承認,但承認這一問題存在的曆史情況。我們主張和英國談判收回對香港的主權和治權。
我們認識到香港當今的特點:資本主義製度成為香港經濟和社會生活的主體;香港是國際金融、貿易、交通和通訊中心之一;香港經濟嚴重依賴世界市場;香港與大陸經濟聯係已密不可分;香港繁榮與穩定對中國政策開展具有重要意義。
收回主權,保持穩定?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還是二者兼備?
能解決這號難題,那才叫偉人呢!
鄧小平有辦法。
“一國兩製是對台灣提出的,我看首先應用於港澳是可能的。”鄧小平反複考慮這個問題。
中央根據鄧小平同誌的戰略構想,決定對香港實行一套特殊政策。具體講,就是以一國兩製原則,製訂了對香港實行特殊政策的十二條。其要點是:收回主權和治權;在香港設立特別行政區,實行統一主權管轄下的高度自治,由香港人自己管理;保持香港社會製度不變,生活方式不變,法律基本不變,自由港地位不變,作為世界的金融,貿易,交通中心地位不變。
這種新的政策,世界上還從未有過,消息傳出,世界轟動。
和平與發展,這一向是鄧小平的主張。
鐵娘子竹籃打水
事物總是複雜的,英國當局自有他們的夢。
1982年9月,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將訪問中國,敲定中英談判基礎。為此,港英當局和英國方麵加緊密謀,作好陣前部署。
新任港督尤德兩次返英述職,與撒切爾夫人商討對策。
英國《每日郵報》載專文:“現在,英國政府所期望的是某種安排,使中國延長和租借期限比如50年(雖然,我們絕不再用租借這個字樣)。交換條件是我們承認中國對整個香港——不僅是新界一地都擁有豐權。”
換言之,英國方麵的底牌是:堅持三個條約有效;以主權換治權。
辛亥革命以後,中國曆屆政府,包括北洋軍閥政府和國民黨政府都沒有承認這三個條約。
鄧小平曰:今日中國,看誰敢做李鴻章第二!
中英立場,針鋒相對。
高級會晤,烏雲籠罩。
難怪有人說,鐵娘子去北京是帶著籃子去裝鄧小平的禮物,而鄧小平給的是水,鐵娘子竹籃打水一場空。
無論怎麼講,9月24日,這兩位性格相近,剛烈直率的領導人的交鋒是一場鋼鐵對碰。
會談結果是明明白白的,要不鐵娘子怎麼會失足人民大會堂呢?
香港人分析說:根據唯物主義,心理上的不平衡往往導致生理上的不平衡,要不是撒切爾夫人憂慮過重、思想開小差,怎麼會有這樣的失誤呢?
從新聞處理上,可見其中奧妙。
香港《大公報》9月25日載文:據新華社北京9月24日電,鄧小平同誌今天上午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了英國首相瑪格麗特·撒切爾夫人。
今天,兩位領導人在友好的氣氛中就香港前途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討論。雙方領導人就此問題闡訴了各自的立場。雙方本著維持香港的繁榮和穩定的共同目的,同意在這次訪問後通過外交途徑進行商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