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成長——生命成熟的蛻變(3 / 3)

1969年,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兩人登上月球,阿姆斯特朗被稱為登月第一人。當時阿姆斯特朗說的話“我個人的一小步,是全人類的一大步”早已揚名世界。在慶祝登月成功的招待會上,記者問了奧爾德林一個難堪的問題:“阿姆斯特朗先下太空艙,成為登月球的第一人,你會不會覺得有點遺憾?”大家把目光投向了奧爾德林,看他怎麼回答這樣一個問題。奧爾德林很有風度地回答:“各位,千萬別忘了,回到地球時,我可是最先出太空艙的,我是第一個從外星球返回地球的人。雖然奧爾德林是第二位登上月球的人,但他仍然是人類當中為數不多的登上月球的人,所以,對他來說這也是一種成功。”

的確,凡事我們隻會記得第一名,很少去關注第二名的情況。但第二名不是失敗者,相反,第二名也可以完成和第一名同樣的任務,付出同樣的努力,也是一名英雄。在生活中,不能因為一些缺憾就否定自己,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情,就算我們與實際的目標差了那麼一截,但這並不能否定我們的成功,我們在奮鬥中證明了自己的價值。不要因為一點點不完美就完全否定自己,如果你努力了,你就是最棒的、最優秀的!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就當成功在眼前唾手可得的時候,可我們卻瞬間失去了。可那又怎樣?隻要我們付出的是真心,結果有時雖然無奈,雖然和我們所期望的目標相差太遠,但我們享受的卻是過程。明白了這點,請學會放手,學會讓缺憾也成為一種美麗。

生活處處有缺陷,太陽也有黑子,月亮也有陰晴圓缺,這都是一種常態。人生同樣存在缺憾,這更是一種常態,我們要正確麵對它。

一、不要回避自身的缺陷

要從心理上承認事實,缺憾就是缺憾,但缺憾並沒有什麼大不了的,缺憾也可以成為一種美;善於從缺憾中發現另一種美,斷臂的維納斯雖然是殘缺的,但是她的美更能給我們一種心靈的震撼。

二、要有一顆理解和包容的心

沒有成功的人生是可悲的,而沒有缺憾的人生則是不完整的。人生不會因為一個失誤或錯誤而變得不完整。所以為人生留點遺憾的空間,體會你身邊的所有,包容所有的遺憾與不完美。隻要盡可能讓自己得到的多於失去的,我們的人生就是美好的。

三、多一些平和,多一些欣賞

記住,缺憾是每一種生命都存在的,而且,缺憾並不一定就不美。在人生中,有時候雖然我們輸掉了比賽,但是我們卻贏得了人生。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在人生道路上即使遇到了坎坷或失敗,也可以心平氣和地麵對;即使自己常常會由於種種原因而感到遺憾,也可以泰然處之,隻要把它當成人生樂章中的一個小插曲。

)第三節 時刻充電,不忘進取

進取從學習開始

終身學習/再社會化/繼續教育

在哈佛廣為流傳的一句格言是:“忙完秋收忙秋種,學習,學習,再學習。”哈佛大學的學生是世界上最優秀的,但他們的學習壓力也可能是所有大學中壓力最大的。所以,他們一天的生活就是學習,從早起忙到睡覺。哈佛的老師經常告誡學生:“如果你想在進入社會後,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下都能得心應手並且能得到應有的評價,那麼你在哈佛學習期間,就沒有曬太陽的時間。”能進哈佛大學的學生,當然每一個人都非常優秀,但是一旦進了哈佛大學,他們就不一定是最優秀的了,因為那裏麵聚集著全美國乃至全世界最優秀的人。那些擁有很強競爭意識的學子們每天都在拚命,拚命地學習,讓自己的幾年大學時光不荒廢。

雖說學習並不是人生的全部,但如果連學習都無法征服,還能做什麼呢!

話說有一天,一隻大老鼠領著一群小老鼠在覓食,不幸的是它們被一隻大花貓盯住了。所有的小老鼠因為驚嚇恐懼,全部趴在那裏,一動不敢動。花貓此刻更加洋洋得意,以為終於可以飽餐一頓。就在它準備美餐的時候,突然傳來一連串凶惡的狗吠聲,令大花貓手足無措,狼狽逃命。大花貓走後,大老鼠走出來說:“孩子們,我早就告訴過你們,學一門外語是多麼重要啊。”

當然,這隻是一個笑話。如果我們當真的話,可以去思考一下,在我們需要的時候,是否發現,我們的知識太少了,要學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

大學有很多知識需要學習,但現在是“信息爆炸”的時代,今天的先進知識,明天就有可能落伍。大學所學的知識,在學生畢業三五年的時間便失去了應有價值。一些專家為此提出了終身學習的概念,所謂終身學習是指社會成員為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確保自己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而進行的貫穿於一生的學習過程,即我們所常說的“活到老學到老”。

終身學習,要求我們一生都要學習。從主體來說,學習者不再僅僅指那些在學校的學生,而是從呱呱墜地的孩童到耄耋老人,學習將伴隨人的整個生活曆程並影響人一生的發展。從學習的內容來說,終身學習涵蓋了我們所需要的一切知識。學習的內容不僅僅局限於書本上的知識,而是一切有助於我們實現社會化的知識。學習的方式將從學校教育中解放出來,表現在任何需要學習的人,可以隨時隨地接受任何形式的教育。學習的時間、地點、內容將發生“質”的改變。學習的方式方法可以根據個人的特點製定。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計算機傳入中國,大約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的事情。計算機剛傳入中國的時候,能使用電腦的人非常少,而且集中在一些大型外資企業。10幾年後的今天,電腦在中國變得非常普及,不僅小學生在使用,就連退休的老人再也離不開,這就是最簡單的終身學習。

過去害怕“書到用時方知少”,現在最怕“書到用時找不到”。如果我們學習知識非得等到我們需要時再去學習,恐怕已經晚了。

一、要明確學習的目的

終身學習是為了自己能夠更好地適應這個社會,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任何人強迫你,也不會有任何人強迫你,一切隻憑自願。所以,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你必須做好自己的“主人”。

二、學習的內容完全自主選擇,沒有人會告訴你

你的學習必須要有很強的目的性,哪些知識是你需要的,哪些知識是你必須要掌握的,你都要做到心中有數,這種目的性要和你的人生目標聯係在一起。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現在很多老年人上學時根本沒有學過英文,也不知道拚音應該怎麼用,可是現在電腦是重要的辦公工具,這就要求那些使用電腦的老年人必須學習英文和使用漢語拚音。

三、在主動學習過程中必須要有競爭意識和危機意識

在這個知識爆炸的年代,我們隨時都有可能在浩瀚的知識海洋中被淘汰,為了使我們能在未來的社會中占得一席之地,我們必須主動學習。而主動學習的動力來自我們的競爭意識和危機意識,在學校學習中,我們競爭的隻是一個名次,而在現實生活中的學習,我們競爭的將是我們生存的權利。

觀察走在你前麵的人,看看他為何領先,學習他的做法。

希望是人生永不磨滅的光亮

堅定夢想/永不言棄/助推器

生命是一個過程,享受這個過程中的苦與樂就是一種幸福。而這種幸福不在虛無縹緲的遠方,隻在我們觸手可及的前方。支撐我們前行的,就是暗夜裏的那一絲微弱的光——希望。哪怕是渺茫的希望,隻要我們擁有,就一定能夠到達!

《風雨哈佛路》講述了一位出生在底層家庭的女孩莉斯,經曆了母親的去世和父親的墮落,她不得不流落街頭。這樣的條件下,她堅定了一個信念,要上最好的大學。為此,她開始了艱苦的求學之路,在一片荊棘和艱難困苦中,她發憤圖強,憑借自己的努力,最終走進了最高學府——哈佛大學。這個故事表達一個飽受苦難的女孩用執著的信念和頑強的毅力改變人生的主題。在艱難的求學過程中,女孩之所以能夠堅持下來,是因為她內心的希望之光從未磨滅,而她所憑借的正是那一份堅持。

《肖申克的救贖》中說道:“不要忘了,這個世界上穿透一切高牆的東西,它在我們內心深處,它無法達到,也接觸不到,那就是希望。”我們隻要活著,就有無盡的希望,有了希望就會有動力,就會有夢想和目標。所以無論我們身處何地,給自己一個希望吧,有了希望,我們的人生就不會迷茫。

李安現在已是世界級的華人導演,但他卻依然記得,在他成名前所遭遇的種種。李安從小就對電影有著濃厚的興趣,為此報考了他最喜歡的戲劇導演專業,並憑借他的才華拍攝了《分界線》,獲得了紐約大學生電影節金獎作品獎及最佳導演獎。之後他一直沒找到和電影製作相關的工作,全心全意當起了家庭“婦男”。這段時間,有人勸他放棄拍電影,也有人勸他做點小買賣,但妻子勸他不要放棄自己的夢想。終於在賦閑了六年之後,他接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部商業電影,從此一發不可收,拍攝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影片,並成為華語界最著名的導演,同時贏得了無數的大獎。

一、保持一顆進取的心

擁有一顆積極進取的心,哪怕你是殘疾人士,你的人生也不會失去光明。很多人雖然身強體壯,可是未必比得了一個不放棄希望的失明人士,因為他們的希望早已消失了。

二、點亮你人生的燈塔

希望是成功的燈塔,它照亮了每一個在漆黑的海洋中駕船行駛的人。人生也是一條航船,在茫茫的大海上航行,為了不迷茫,不偏離航道和觸礁,它需要燈塔來指引。如果我們失去了希望的燈塔,我們人生的航船就會沉沒在無盡的海洋當中,我們的人生就會黯淡下來。

任何時候都不要放棄希望,哪怕隻剩下一隻胳膊,哪怕隻剩下了手指可以活動。隻要我們有一顆追求夢想的心,任何困難都無法阻止我們,隻要我們還活著,追求自己的夢想永遠不會太遲。最可怕的是我們拋棄了自己的夢想,那我們就真的太遲了!

三、以樂觀的態度來迎接人生的苦悶

希望是生命的源泉,希望讓李安在他最苦悶的日子裏堅持下來,重獲力量,最終在電影界取得一席之地。堅持希望不放棄,是很多執著的人獲得成功的關鍵。擁有希望,就能以樂觀的態度迎接未來,奔向成功之路。

希望就是幫助我們成功的助推器。在很多時候,希望的力量比其他東西更強大,隻有希望的存在,我們的能力或者素質才能更好地得到利用。隻要有了希望,哪怕一個人一無所有,他仍有可能擁有一切;如果失去了希望,一個人即使擁有一切,他也可能喪失現有的一切。

有規律的生活是人生防火牆

規律生活/健康生活/身心愉悅

為了防止電腦受到病毒的侵害,影響到它功能的發揮,我們在電腦上設置了一道網絡防火牆和殺毒軟件。入侵者要想進入我們的電腦,必須穿越防火牆的安全防線。有了防火牆,電腦就有了一道防線。

人生的電腦也容易受到各種外界“病毒”的侵害,那些“病毒”會腐蝕我們的肌體,損害我們的健康,讓我們失去進取心。為了我們人生的電腦不受到外界的幹擾,我們必須建立人生的防火牆。有了這堵牆,我們的人生才會健康。

有這麼一個傳說:

100多年前,英國有一位老人活到130多歲仍然精神矍鑠。英國國王得知這一消息後,把這位老壽星召進皇宮,請教和學習他的長壽秘方。國主見到壽星後得知:他生活規律,飲食清淡,清心寡欲,與世無爭,因此能夠長壽。後來國王留這位壽星在皇宮住下,每天珍饈佳肴,鶯歌燕舞。老壽星的生活規律因為突然改變,最後竟一命嗚呼了。

如果一旦失去了規律的生活方式,人生的防火牆便被外部的病菌侵害,進而會嚴重損壞我們的健康。即使百歲老人也難免會不適應,甚至是失去寶貴的生命。如果想讓我們自己活得更長久,生命力更加旺盛,保持一種規律的生活習慣是不二法門。

英國傑出的戲劇作家蕭伯納不僅才思敏銳,而且體質強健,是一個有著良好生活習慣的人。正是由於他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他的一生才過得充實快樂。

蕭伯納的父親喜歡亂吃東西,喝很多的酒,無節製地抽煙,很少運動。父親曾經告誡他不要變成像他的樣子,他聽從了父親的教導,從小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蕭伯納一生都堅持鍛煉,每天有嚴格的作息規律,天天堅持運動和鍛煉,不吸煙,不喝酒。蕭伯納獲得諾貝爾獎之後,財富如潮水般地湧來,但他卻絲毫不改本色,依然過著樸素無華的生活,對生活的要求並未因此而提高。即使在他晚年時,仍然保持著規律的生活方式。直到他去世的當年,還筆耕不輟,這與他有一個強健的體魄是不無關係的。

蕭伯納在談到良好的生活習慣時說:“如果一個人過著合理的生活,安排適當的食物,就不至於生病。如果能夠數十年孜孜不倦地堅持身心鍛煉,保持樂觀的態度,就一定能保持身心的健康,並且獲得事業上的成功。”

習慣的力量是很可怕的,它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形成一個良好的習慣,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規律,而規律的生活方式,將成為保護我們人生健康的最重要的一堵“防火牆”。

因此,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形成一種規律的生活方式,那麼規律的生活方式該如何培養呢?

一、合理地安排生活作息時間

合理的作息時間就是要保證我們有足夠的休息時間,讓自己的身心得到充分的休息,不影響第二天正常的工作和學習。合理的作息時間還能保證我們有足夠的運動時間。很多人的狀態則是,工作起來沒日沒夜,休息起來睡得昏天暗地,玩耍起來無休無止。這樣的作息時間當然是不可取的。

二、要堅持運動和鍛煉

適度運動可增強人的各個器官係的功能。美國哈佛大學研究表明,在35歲以後,人的機體功能每年以0.75%~1%的速率退化,不運動的人退化的速率是更是驚人。由此可見運動對人來說,是多麼重要的事。此外,運動和鍛煉還要達到一定的強度和力度,才會起到相應的作用。最佳的運動狀態是,每天要保持30分鍾的運動時間,每周的運動次數不少於五次。當然,運動要有節度,過分的運動也達不到推遲衰老、延緩死亡的效果。

三、要保持身心愉悅

人們活動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而各種需要中最重要的則是心靈上的快樂。如果想身心愉悅,那麼你最好多陶冶一下自己的情操,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所以你可以選擇多和朋友出去走走,多到圖書館去看幾本好書,多去看看電影。

健康的身體首先取決於自己。在個人因素中,生活方式是主要因素。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以促進人體的健康,反之,則會危害人體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