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別把你的弱點露給別人
每個人的內心都像一座城,因為城門的緊閉而讓別人懷有濃厚的興趣去窺視,去探索。想要掌握一眼看穿人心的技能,讀懂他人的“微表情”十分重要。他人的一個眼神、一個笑容,都有可能是泄露其內心秘密的一扇窗。
話不要說得太盡
關鍵詞 話說三分/心理悖論/人際修養/言語漏洞
古語有雲:“話要說三分,人要信七分。”就是告訴人們凡事不要把話說盡,要留有餘地,不要太絕對,給自己也給他人一個機會;而且,“言多必失”,說得越多,言語漏洞也就越多,讓別人抓住把柄的機會也就越大。這關乎人的心理機製,需要人懂得“不完滿”言語所帶來的安全感和無壓力感。
畢業於哈佛大學的林語堂先生,就是一個懂得說話技巧的人。一生研究文學的他知識淵博,崇尚自由無為,向往老莊式清靜閑適的生活,著作頗豐,寫下大量提倡閑適生活的散文隨筆和生活瑣記。這些觀點和看法,恐怕沒有人會否認來自於哈佛大學自由寬鬆的文化氛圍。這樣一個自由散漫的讀書人,在說話上卻很好地表現出了“話不言盡”的特點。他的語言詼諧幽默,簡短有力,凡事都留有三分餘地,特別是在其與魯迅關係的處理上,個人修養盡展無餘。
熟悉中國現代史的人都知道,因為文化派別的差異以及當時國內嚴峻的政治環境,林語堂和魯迅的文學理念發生衝突,魯迅不止一次大罵林語堂。然而,麵對辱罵,林語堂並沒有說太多,也沒有把話說絕,更不想用一時的爭吵來撕破臉,以圖一時之快。他知道如果他也回以辱罵,必定會給一些小人挑撥離間的機會,等於是把自己的弱點親手交給別人。他很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於是,隻是說道:“我們之間的差別可能隻是文化派別的差別,沒有其他。”不溫不火,不絕對,讓人挑不出毛病。魯迅死後,林語堂悲痛地讚道:“德國詩人海涅曰:我死時棺中放一劍,勿放筆。是足以語魯迅。”
在現代社會,很多人常易犯這樣一個毛病,一旦打開了話匣子就難以收住。其實,這種不懂得“話說三分”的人常常得不償失。因為不懂得窺探別人的心理活動,說話不講究技巧,一股腦將什麼都和盤托出,話說得太滿太多,諸如“一定”、“絕對”、“必須”之類的詞,根本不給他人表達的機會。很多心理研究表明:一個人越是經常使用這樣的詞語,別人反而越不相信他。人在本能裏更喜歡看結果,而不喜歡聽隻會說話的嘴,否則既會耗費自己的精力,又給他人傳遞了太多的信息,於己於人都有害。久而久之,便把自身溝通上的弱點暴露給他人,因而錯失許多寶貴的機會。
那麼,我們到底應該如何去堅守自我話語的心理防線,同時又能把握住他人的心理活動呢?
一、要學會傾聽
著名記者麥克遜曾經說過一句話:“不肯留神去聽人家說話,這是不受歡迎的原因之一。”一般的人,隻注重於自己應該怎樣說下去,滔滔不絕,沒有盡頭,絕不管人家要怎樣說。須知世界上多半是歡迎傾聽的人,很少歡迎隻顧自己說話的人。
二、“可能”也很好
不要再覺得這是優柔寡斷的表現,“冰山一角”的美麗與神秘,就在於“可能”能讓我們想象巨大海麵之下的70%。不顯山不露水,不說決,不說盡,聰明地掩藏住自己可能出現的話語漏洞。
三、空頭支票最好不要開
我們常因言語太滿而傷了自己,言語傷人勝於刀槍,刀傷易愈,舌傷難痊。我們常因說得太多而後悔,所以當你不能對自己所說的話負責時,最好還是少說為妙,隻有少說才不至於被出賣,被他人抓住你失言的把柄。
一個懂得適可而止的人,既能成功地保護自己,又能獲得他人的好感與尊重。
因此,與人相處時最忌把話說盡說滿,不給自己和他人留餘地,讓自己變成個大話精。殊不知,給別人一個說話的機會,就是牢牢地把主動權留給自己,能給自己的行為和話語加分。在人際交往中,懂得說話,是通往成功最便利的一條路徑。
你的神態舉止會泄密
關鍵詞 行為細節/行為禮儀/自我反省/自控力
人們常說細節決定成敗,的確,細節在人的一生中非常重要,很多我們不經意的行為舉止,常常泄露了自身心理。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一個輕微的皺眉,嘴角的一抹笑,一個起身的動作,都有可能成為他人猜測或評判你的心理活動和為人處事方式的放大鏡。
美國是一個特別注意行為舉止的國家,尤其是對“歧視”或“騷擾”這樣的字眼特別敏感。當年美國總統獨立候選人、億萬富翁羅斯·佩羅在一次對選民的演講會上,連續數次用到“你們這些人”,並且神情語態頗有輕視之嫌,結果遭到輿論界的批評,後來的民意測驗還顯示他的支持率因此降了好幾個百分點。這個例子充分說明了神態舉止的重要性,佩羅犯了“階級歧視”的錯誤。作為一個公眾人物,他沒有作出符合自己身份地位的事,因而被人抓到把柄,失去了勝利的機會。
有人說“做大事的人應該不拘小節”,很多關於神情舉止的細節隻是微不足道的小插曲,不必過於在意。不!卡耐基曾經說過:“一個不注意小事情的人,永遠不會成就大事業。”也許這就是哈佛大學為什麼如此注重小事情的原因所在吧,這也是每一個從哈佛出來的名人都擁有的獨特能力。
的確,一個小神情、小動作遠沒有你想象中那麼簡單。如何做到平靜以對,不讓他人窺視到你內心真實的想法,這需要你的內心足夠強大。當你緊張時,可能眼神會左右飄忽;當你被迫答應了請求時,可能笑容有些僵。總之,這樣的神態舉止最容易泄漏心中的小秘密,你的心理會被他人看得一清二楚。在如今漸趨複雜的社會上,太容易泄漏想法的人很容易暴露自身的弱點。
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也屢見不鮮。有些人性子過於急躁,在聽到了與自己不同的意見後,立刻露出“反對”的神色,口中之話更是脫口而出。他們不知道,遇事要三思而後行,人生的每一秒都是現場直播,我們沒有存檔的機會,更沒有再來一次的機會。
那麼,既然神態舉止會泄密,為了不讓自己的弱點落入他人手中,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做呢?
一、要培養自控力
自控力是一個人成熟度的表現,沒有自控力,就行不成好的習慣,沒有好的習慣,就不能自如控製自己的神情與行為。最有力量的人就是那些能掌控自己的人,如果缺乏自控力卻在妄談成功,就像盲人在談論顏色一樣。所以,培養好的自控力,讓內心想法不再輕易表露在細微的表情與動作上,從而讓他人有機可乘。
二、多自我審視
自我審視是一個人內省力不斷強大的重要表現,能夠經常進行自我審視,便能從複雜的社會形勢和人際旋渦中看清自己的內心,找到自我的缺點和弱點,從而在下次出現同樣情況時能很好地改變應對方式。比如經常反思這些情況:為什麼我說那句話是不合時宜的?為什麼我不能走在前麵?為什麼當時我不能笑?想清楚了,便是很好的開始。
三、注重行為禮儀的培養
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自古即是,在現代社會也不例外。良好的禮儀,既能起到維持彼此之間關係的功效,又能給他人以成熟穩重的印象,是最好的保護傘。有些行為細節你不能不重視,至於怎樣才能做到既禮貌又沉穩,這是一門藝術,你得慢慢學。
總之,與人相處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有些微表情,可能決定著你一生的命運走向。不讓它們泄密,就要好好管理自己的心理活動和情緒波動,別讓細節毀了你。
令你恐懼的事不要說出來
關鍵詞 心理錯覺/自我暗示/氣場修煉/假裝藝術
如果一個人經常說“我怕”、“我不行”,這會對自己形成一種心理暗示,會強化自己心中的恐懼,變得愈加縮手縮腳,在機會麵前不敢挑戰,在失敗麵前毫無應對的思路。更重要的是,在別人的麵前暴露自己的恐懼,相當於告訴他人你不行。將自己的弱點展示出來,不利於形成對自己有利的人際關係,更不利於個人心理素質的發展和良好情商的培養。
曾經聽到過這樣一個故事:
美國有一個小女孩叫珍妮,右額頭的發跡處長著一塊大大的褐色胎記。她很自卑,很害怕看到別人異樣的眼光,於是總愛低著頭走路,大家也都喜歡欺負她。有一天,她去店裏買來一隻美麗的綠色蝴蝶結。媽媽親自將它戴在珍妮右邊緊挨著額頭的頭發上,並誇珍妮很漂亮。不自信的珍妮急忙站到鏡子前一瞧,果然,蝴蝶結將額頭上的胎記完全遮蓋住了,這樣本來就生得很美的珍妮更加好看了。
珍妮勇敢地抬起了頭,麵帶笑容地走在路上,一路上遇到了很多人。一看到戴著蝴蝶結、滿麵笑容的珍妮,大家都驚呆了,由衷地誇讚道:珍妮,你真是漂亮!以前欺負她的那些小男生此時也不說話了,像是在看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人似的。
珍妮很高興,她覺得是這個蝴蝶結的功勞。等她回家一看,頭發上的蝴蝶結早就不知跑哪裏去了。
當珍妮以為自己不漂亮的時候,就相當於將自己對外貌的恐懼表達了出來,換來的隻是小朋友對她的輕視和不尊重;而當珍妮抬起了頭,以為是蝴蝶結的功勞時,她自信的臉龐居然震懾住了所有人。
從這個寓言似的小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人對自己的暗示以及給他人的心理錯覺對塑造自我強大形象的重要性。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有害怕的時候,都會有不行的時候,但更多時候,你的軟弱和恐懼隻會弱化你在他人心中的形象。尤其是在競爭激烈的商業圈中,把握分寸的“不懂裝懂”,有時候更能樹立起強大的威信力。
不把恐懼說與他人聽,適當地暗示自己沒有什麼可怕的,一定能成功戰勝恐懼,這能夠給他人一種感覺:他沒有害怕,他有方法和能力做好這件事。這無形中為自己的形象加了分,令自己在人際圈中獲得巨大的影響力。
每一個從哈佛大學走出來的人,身上都有這樣強大的氣場,他們從不將自我的恐懼掛在嘴邊,即便真的恐懼,也不會那麼輕易地說出來。他們懂得,要想贏得他人的敬佩,就必須時刻保持一種自信的麵貌,堅信沒有什麼不可實現。
其實,想要修煉到這種境界,並沒有你想象的那麼難。
一、學會假裝的藝術
假裝並不是一個完全貶義的詞,在與人相處之中甚至是一種巧妙的技能。遇到事不要怕,用笑容和眼神告訴別人,我還沒被嚇到。任何一個人,潛意識裏都喜歡看到別人無助的樣子,那樣才能顯示出自己的優越性,但一個假裝,就瓦解了對方這種內心設定的期望,取而代之的是敬佩和誇獎。
二、拋棄自我妨礙
很多時候,所謂的自卑與膽怯都是內心不夠強大的表現,也是一種心理上的自我妨礙。經常告訴自己,害怕並不能解決問題,別人可以,自己也一定行。隻有如此,你才能從根本上打敗自我恐懼之心。
三、把恐懼留給自己
在這個世界上,誰都不能代替你,自己的問題,隻能自己解決,心中的困擾與恐懼,也隻能自己消化。如果說給別人聽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那為什麼又要花費時間讓自己獲得片刻的“心理安慰”呢?還不如自己主動找出症結,勇敢麵對,經過暴風雨的洗禮,獲得重生的機會。
永遠不要問理發員你是否需要理發
關鍵詞 心理向導/獨立思考/主見缺失/事實判斷
享譽全球的著名投資家巴菲特曾經說過一句經典名言:“永遠不要問理發師你是否需要理發。”在和利益尋求方打交道時,不論你是否真的有需要,他們隻會不停地勸告甚至誤導你:需要。在實際交往中,如果你不明白“理發師”們對你展示的心理導向,隻會誤入他們的言語陷阱,失去自己的判斷,成為一個任由他人擺弄,無法獨立思考的人。
25歲的傑克是美國一家證券公司的小職員,工作上勤懇認真,與其他員工之間的關係也不錯,唯一不足的是,遇到任何事都喜歡請教他人,從不願自己獨立思考。為此,他吃過的虧不計其數。
有一次,他正在為自己的股票發愁。原來,前段時間因一位知情人的極力推薦,傑克滿懷信心地買進了一支並不怎麼好的股票,結果股票急劇地下降,基本上血本無歸。當初這位知情人曾鄭重地承諾,隻要股市沒有大的波動,短期內買進必定能賺上一筆。
傑克心中氣憤,找到這位知情人想討一個說法,卻得到這樣的一句話:讓人買哪支股隻是我的工作,當初你問我需不需要買這支股,我隻是按照自己工作的需求給了你一個回答,是你自己不加思考,盲目聽從他人意見,不加以判斷,才弄成這個樣子。其實你不能怨任何人,包括我。
這個故事中的傑克便是那個“問理發師自己需不需要理發”的人。在與人相處之中,每個人做某個決定、說某句話或多或少都會帶上自我傾向,他們會維護自己的利益,將你引入迷陣之中,讓你眼花繚亂,失去判斷的能力。這樣,你的弱點,便在不理智的判斷中暴露無疑。
其實,自私是每個人人性中不能抹殺的一麵,尋求利益的一方總會不知不覺中偏離自己原本的意念。如果我們不能改變他人,就隻能改變自己,讓“問理發師自己需不需要理發”的情況不再上演。
有時候,肯獨立思考的人會立馬問道:“我為什麼要問理發師自己要不要理發?”的確,你的頭發是你自己的,需不需要理發還需要別人做主嗎?那麼,你為什麼會花費心思聽他的推薦和建議呢?因為,你以為別人可以為你規劃出一個更好的方案,一個更好的前景。
人都有這樣一種心理,以為旁觀者看得清楚,變得不信任自己的感覺,做事優柔寡斷,漸漸地自己做不了決定,偏要拉來一個“理發師”來詢問才會安心。這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這樣的人不願思考,不願判斷,人雲亦雲。試想,一個這樣沒有主見的人,怎麼能獲得別人的尊重?
要想擺脫這樣的局麵,也不是沒有辦法的。
一、凡事多點主見
事實上,如果你能認真地思考一下,就不會那麼輕易去問一個“理發師”。你之所以會不清楚自己的真實需求,是因為不能理智地分析現狀。你不是沒有想,而是想得太雜太多,以致搞不清楚狀況,理不出頭緒。凡事要拋開多餘的東西,靜下心來從最簡單的入手,比如冬天你不需要買衣服就是沒有需要,因為去年的衣服還有一櫃子,不必因為他人的慫恿而盲目跟風,變得毫無主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