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多說幾句“我不這樣認為”
當別人懷著目的向你提出建議時,在想清楚自己確實不需要時,禮貌地一笑,從容不迫地說一句:“可我不這樣認為。”放心,你的反駁不僅不會影響你在別人心中的形象,反而會越加高大起來。因為,在別人眼中,你是一個厲害到可以看穿他人心思的人,估計別人以後再也不敢去忽悠你了。
三、理性地篩選
做一個理性的人,沉穩有魄力,而不是做一個喜聽他人意見的弱者。他人的意見,既不能全盤接受,也不能全盤否定,要理性地加以篩選。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綜合提煉出對自己最有利的東西。這樣的人,才是聰明的人,才能遊刃有餘地馳騁在人際場中。
陌生人過分熱心幫你做事時,當心他別有居心。
)第二節 如何一眼看透人心
注意他人的微表情
關鍵詞 心理密碼/讀心術/情緒管理/非語言交流
有人說,這個世界上最難看懂看透的便是人心。的確,俗語有雲“人心難測”,每個人的內心都像一座城,因為城門的緊閉而讓別人懷有濃厚的興趣去窺視,去探索。想要掌握一眼看穿人心的技能,讀懂他人的“微表情”十分重要。他人的一個眼神、一個低頭、一個笑容,都有可能是泄露其內心秘密的一扇窗。
觀人於細致,察人於無形,輕而易舉地看破他人的心,讓你有一張王牌在手,就能輕易繞過生活中的險灘,讓你從容地融入這個社會。同時,以不變應萬變,順利地窺探出情緒變化的溫差,辨別出氣色蘊藏的內涵,讓你在人生路途中左右逢源,掌握人生的主動權。
在美國曾經發生過這樣一個故事:
英國某地區發生了一起謀殺案。在問訊抓回來的一些人時,有一個人引起了警官納瓦羅的注意。雖然這個人有不在場的證據,而且在語言和其他方麵均看不出絲毫破綻,但聰明的納瓦羅依然不停地問他這樣的問題:
假如你參與這宗案件,你會使用槍嗎?
假如你參與這宗案件,你會使用刀子嗎?
假如你參與這宗案件,你會使用碎冰錐嗎?
假如你參與這宗案件,你會使用錘子嗎?
在這裏,第三個問題中的碎冰錐是本案中眾所周知的作案工具,被問訊的人心裏自然也是非常清楚的,可是當納瓦羅提到碎冰錐時,這個人的眼皮立刻拉了下來,一直到第四個問題的出現。這個微小的變化自然沒能逃過納瓦羅的眼睛,他馬上確定這個人是本案的第一嫌疑人。而之後的事實證明,納瓦羅的猜測一點沒錯。
在這個案件中,納瓦羅使用的就是現在要講的“微表情心理學”,也可稱作“讀心術”。現在的哈佛大學,也開始致力於“微表情”的研究。
現在的社會人心複雜,我們每天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和不同的人交往,如何才能準確地看透他人的內心,盡量掌握別人的心理,在平常的交往中占得先機,是每一個人都渴求的事。
能夠讀懂他人的微表情,看透他人非語言交流的心理情感,你才能準確地分析發生的事以及將要發生的事,並做出合情合理的判斷和決定,不至於在人際交往中吃虧。但是,想要讀懂一個人,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這需要我們懂得一點心理學,能看懂一點微表情。事實上,一個人的表情有多種變化,每一種變化背後都包含著不同的心理活動。如何能洞悉這些心理內容,對我們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對方的肢體動作能告訴你什麼
習慣動作/個人空間/心理反應
談到用肢體表達情緒時,我們自然會想起很多慣用動作的含義,諸如:鼓掌表示興奮,頓足代表生氣,搓手表示焦慮,垂頭表示沮喪,攤手表示無奈,捶胸代表痛苦等等。當別人用肢體語言表達情緒時,我們也可以由之辨識出當事人用其肢體所表達的心境,從而讀懂他人,做出合理的反應,促進人際之間的關係。
湯姆是一個普通的推銷員,上個星期他遇到了一件尷尬的事,他得罪了客戶,因而失掉了一單大生意,被老板開除了。
事情是這樣:那天他的任務是向一位客戶商推銷一款新手機。兩人見麵的地點在一間咖啡館內。湯姆很興奮,拿著將要推銷的手機滔滔不絕地向那位客戶講述新功能,沒有注意到自己與那位客戶的距離隻隔著30厘米。
原來,這位客戶很注重社交場合人們之間距離的遠近。他認為湯姆不過是個陌生人,離他人這麼近實在是不禮貌的表現,因而往後挪了挪,想用這樣的舉動告訴湯姆:你應該離開我一點。不幸的是,正說得高興的湯姆全然沒有注意到這樣的動作,更不明白這樣的動作代表著什麼,居然繼續湊了上去。
那位客戶很生氣,立馬打斷湯姆:“先生,請注意我們之間的距離,這是禮貌。不好意思,我對你的手機沒有興趣。”
故事中的湯姆因為沒有讀懂客戶表達的肢體語言,因而侵犯了他人的禁忌,從而導致推銷失敗,丟了單子。在現實生活中,像湯姆這樣不知道觀察他人肢體語言的人不在少數,在與人相處之時,對這些動作不夠敏感,不夠細心,從而錯失良機。
研究表明:一個人要向外界傳達完整的信息,單純的語言成分隻占7%,聲調占38%,另外的55%都需要由非語言的體態來表達,而且因為肢體語言通常是一個人下意識的舉動,所以,它很少具有欺騙性。
世上有許多偉大的人,他們都是肢體動作的高手,也是讀懂肢體動作的高手。特別是那些從哈佛大學出來的各界精英,之所以能成功,會讀肢體語言是其中重要的一個原因。
細節與習慣決定成敗
察言觀色/人格魅力/細節行為
說起細節,我們總是能想起“細節決定成敗”這句似乎老得過時的話。但是,現在仍然是一個注重細節的社會。很多時候,我們心內的秘密就隱藏在我們一個個不經意的小動作之中,不注意細節與習慣,有可能就是機會大門向你關上的原因。
幾年前的一天,年輕的傑克遜去一家公司應聘營銷經理,年薪8萬。他一路闖關,從99位應聘者中殺出,終獲總裁召見。
那一天,自信滿滿的傑克遜飄飄然地走進總裁辦公室。總裁不在,隻有一位年輕漂亮的女秘書洋溢著一臉職業性的微笑,對他說:“先生,您好,總裁不在,總裁讓您給他打個電話。”傑克遜掏出手機,撥了一串號碼。但就在這時,他看見辦公桌上有兩部電話,就問那小姐:“我可以用用嗎?”
“可以。”女秘書依然微笑著。傑克遜拿起電話,跟總裁聯係上了。總裁在那端興奮地說:“我看了你的簡曆,打聽了你的答辯情況,的確很優秀,歡迎你加盟本公司。”傑克遜高興得心花怒放,第一反應就是要將這個好消息與他的女友分享。半個月前,女友出差去了國外。他剛要撥手機,卻又遲疑了:這可是國際長途啊!
這時,傑克遜又看了看那兩部電話,忽然想到:我都快是公司的人了,他們是大公司,不會在乎一點兒電話費吧?於是便拿起電話:“喂,米妮嗎?告訴你一個好消息,總裁已經……”
恰在這時,另一部電話響起。“先生,您的電話。”女秘書送了傑克遜一個詭秘的笑。“對不起,剛才我的話宣布作廢。通過DVP監控,你沒能闖過最後一關,實在抱歉……”總裁在電話裏溫和地對傑克遜說。
“為什麼?”傑克遜呆呆地問。
“你明明有手機,你為什麼就不用自己的呢,很抱歉,你也沒能闖過這最後一關。”
故事中的傑克遜,便是因為不注重細節而錯失了一次很好的工作機會。傑克遜總想打辦公室裏的電話,這個似乎微不足道的細節卻說明了一個人的人品優劣。一個公私不分的人怎麼可能成為一個負責任、踏實辦事的好員工呢?
很多上班族,都有拖延的習慣,常常是不到最後關頭不完成工作。這樣的習慣,既影響工作的進度,也影響自身的心理健康。總是為延後的工作擔心,卻又不願意立馬就做,長此以往,容易形成自我妨礙的傾向,對情緒的管理也不利。
培養對細節和習慣掌控力,就必須注意以下三點:
一、修煉你的人格
很多時候,我們的習慣和細節之所以會拖累我們,是因為那些行為使我們的人格蒙上了太多的陰影,變得模糊不清。譬如:不注重穿著和儀容的管理,不拘小節,不修邊幅,會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當然,習慣也分好和壞,改掉不好的習慣,便能修煉好的人格,使自己毫無破綻。
二、不要以為一切都不重要
很多時候,不是我們沒有意識到那些不好的習慣與細節,隻是覺得它們太細小,甚至無傷大雅。事實上,你的任何行為都不是隻關乎自己的喜好,既然你生活在社會這個大家庭之中,就要將自己放入社會這個大圈子裏來審視。因此,首先你需要端正態度,放棄那些根本“不重要”的想法。
三、學會察言觀色
既然是與人交往,就得學會察言觀色,看清自己哪些習慣與細節會讓他人反感,進而做出改變。你得承認這樣一個事實:被社會上大多數人反對的東西,必然有它不該存在的道理,如果你不能改變大家的看法,就隻能試著接受它,順從它。社會是個大染缸,在堅持自己本質不變的情況下,可以讓自己的外表看起來五光十色。
隻要掩飾就一定有破綻
關鍵詞 自我保護/心靈密碼/內心強大/細節觀察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這樣一句話:“一個人越是掩飾,就表明他越是心虛,就越有破綻可循。”的確,如果一個人內心坦蕩蕩,又何必掩飾?隻能說明一個問題:這裏麵有破綻。
所以說,一個人越是想掩飾自己,越是間接地表明了自己內心的脆弱和心虛。很多時候,看透他人的掩飾,也是一種自我保護。
馬克是英國一家上市家電公司的業務員,主要負責與投資商進行合作的洽談事宜。在這個崗位上已經整整工作了10年,他所談的每一個合作都圓滿成功,幾乎從未失過手。有一個財經雜誌的記者想采訪馬克,希望他能告訴大家自己成功溝通的秘訣所在。
“與人溝通洽談的秘訣,其實就是要懂得掩飾自己,同時又要能看透他人的掩飾。”馬克一臉淡然地說著,“每次去見客商,我首先都要深呼一口氣,盡量擺出一副平靜得毫無波瀾的臉孔,不論在洽談的過程中出現什麼樣的問題,我都麵不改色,微笑應對,充滿底氣。與此同時,我也要分出一半的精力關注合作夥伴的神情和小動作,譬如,當說到他們公司的難處時,我能從他遮遮掩掩的語氣中聽出所謂的‘隻有一點小小問題’的重大性,以便在洽談中準確地扼住他的喉頭,再不鬆手。因為我已經從他的掩飾中看到了破綻,他一定會妥協。”
是的,正如故事中的馬克所說,要想看穿他人的掩飾,的確需要內心足夠強大,能頂得住壓力,同時還要善於觀察,長久地磨練自己對事物的敏感程度。沒有毫無弱點的掩飾,隻要有掩飾,就一定有破綻,這是個顛撲不破的真理。
既然有掩飾就一定有破綻,我們應該怎樣去尋找那些遮著麵紗的破綻,成為一個能讀懂人心的人呢?
一、注意對方的意猶未盡
你應該注意對方的語氣語調。當一個人心中存有愧疚或是心虛之時,他的語氣和語調會明顯不同,比如怪異地上揚或是突然地下降,越是想掩飾,反而越是會說不清楚話,不是有句話就叫“解釋就是掩飾”嗎?注意他人意猶未盡的弦外之音,便能猜測出真假虛實。
二、不易察覺的小動作
一個人越是內心緊張,越是會暴露出一些連自己也不知道的小動作,譬如,聽到關鍵處突然轉身望向別處,眼神飄忽,一直環抱雙臂,低頭摸自己的鼻子等等。心理學中對這種因緊張而引起的各種小動作有很係統的解釋,懂得了這些小動作的秘密,你便能從他人的掩飾中看到意想不到的破綻。
三、眼神最能泄露心中的秘密
沒錯,眼睛是心靈的窗口,人的眼睛會說話。當一個人正在試圖掩飾自己的情緒時,眼神會因此變得比平時更加專注反而不那麼自然,或者異常驚顫而東張西望。即使內心翻湧波濤萬丈而表麵上掩飾得很好,也都能在眼睛裏找到蛛絲馬跡。聰明而敏感的高手,之所以能一眼看透他人的心事,隻在於他們能參透眼神的秘密。
)第三節 人際交往中的心理技巧
交往中要懂得換位思考
關鍵詞 設身處地/情感溝通/思維方式/相互理解
孔子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目的便是教導人要學會換位思考,自己不想做的事,就不要強加給他人。西方的《馬太福音》也有過類似的話:你想別人怎麼待你,你也要怎麼待別人。古今中外,人們對換位思考的肯定和重視基本一樣。在人際交往中,學會掌握換位思考的心理法則與技巧,便能為他人設身處地地著想,並獲得他人的愛戴和尊重,進而提高自己的人格與修養。
20世紀30年代的一天,英國倫敦一家珠寶店的業務員珍妮在接待顧客時,不慎將一粒價值連城的珍珠碰落到地上。當時,店裏人多手雜,珠子滾到一位男青年腳邊時就再也尋不見了。珍妮必須找回這顆珠子,否則她不但要被“炒魷魚”,而且終生都難以賠償。
也許無人能體會珍妮當時複雜的心情。憑眼神,珍妮斷定那位裝作若無其事的男青年應該是一位失業者。這將意味著,那顆珍珠足以改變他的人生,而這無疑也增添了珍妮索回珍珠的難度。
珍妮來到他跟前,滿眼淚花,輕聲地說道:“先生,在這樣艱難的時期,找一份工作真的不容易吧?這才是我上班的第三天!”男青年顯然怔住了。細心的珍妮看在眼裏,於是又將這話重複了兩遍。終於,男青年將背在後麵的手抽出來緊緊地握住了她。等他轉身快速奔出大門時,珍妮看到了自己手中的那粒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