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溝通——成功人生的最佳輔助利器(2 / 3)

五、命令別人做事情

命令別人就是你不和別人有什麼商量,強迫別人為你做到某件事。這樣的方式會有兩個結果,一個是對方反擊你,一個是對方屈服你,這就要看你當時處於什麼位置要做什麼事情了。那種用命令的語言不加任何商量的口吻去交談時,他人的心情是什麼狀態,會對你有什麼樣的看法?可想而知。

六、做事匆匆

當你迫使別人按自己的方式來做事,你所說出來的話就是以命令的口吻,你既沒有給別人參與討論的機會,也不給別人講話的機會。如果有必要,停下來詢問別人是否讚成你,或者有什麼要補充的想法。如果你發現自己把談話迅速地引向你想要的結論,要自問是否在犯倉促行事的錯誤。如果是,那這是你想要的方式嗎?它能更好地服務於你的目的嗎?聽聽他人的意見是否對你們的關係更有好處?

七、轉移話題

我們不能強求每次與他人的談話都具有深刻的意義,但從另一方麵來說,交流有時能為我們提供更多原來我們不知道的信息和個人見解。要以相互尊重為基礎,避免趾高氣揚,不要對他人指手畫腳。避免離題萬裏,不要說那些空洞無物的陳詞濫調。用一些毫無意義的話安慰或同情別人也是轉移話題的表現,也會使我們遠離溝通的目標,把雙方的關係維持在一個很淺薄的層次上。

我們隻要避免這些溝通的錯誤,人際關係將會更上一層樓。當你所溝通的對象和你的交流並沒有達到你的預期時,你不要光看對方的錯誤,要從我們自身出發,找一找我們身上的錯。回頭看一看我們到底犯了這七種錯誤的哪一種,然後加以改正,這樣既能讓我們成為了對方所信任的朋友,還會讓我們的交際圈子越來越大。

)第二節 人際交往如何說服他人

讓語言充滿自信

建立信念/心理暗示/調節身體

有時候我們需要在很多人麵前來表達自己,比如演講、聚會講話、多人交流的時候,在不經意間就有緊張怯場的心理,說話會沒有自信。對很多見過事麵的人都是如此,就更不要說我們普普通通的人啦。《哈利波特》的作者在哈佛的一次演講當中說:“哈佛不僅給了我無上的榮譽,連日來為這個演講所經受的恐懼與緊張,更令我減肥成功。這是一個雙贏的局麵。”

是的,緊張不自信時所產生出來的語言都沒有自信,這對於大多數人而言確實是一種困擾。

在美國有位非常傑出而且語言非常自信的演講家、著名的心理學家,他的名字就是艾伯特·愛德華·威格恩。在開始的時候他對演講也是非常充滿恐懼的,可是他慢慢地克服了種種恐懼心理,最後使自己的語言充滿了自信,而且找到了自己的演講方向。

在上中學的時候他被要求起立,當著全班的麵作簡短的自我介紹或者是非常短的演講。就隻這樣他都緊張得不行,好像心都跳到了嗓子眼。甚至每次到了自己該上台演講的日子,他都得病一場。有時候他一想到這樣的事情自己就頭昏腦脹,臉頰都紅得非常熱,有時候還會找個地方躲起來。

等他讀到了大學,還是一樣的。有一次,他非常仔細地背下了一篇演講詞的開場白。可是當他麵對聽眾時,腦子裏昏沉沉的,不知身在何處。他勉強擠出開場白,除了“亞當斯與傑佛遜已經過世……”,他就再也說不出別的話,後來隻好羞愧地鞠躬……在如雷的“掌聲”中沉重地回到座位上。校長站起來說:“愛德華,我們聽到這則悲傷的消息真是非常震驚,不過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會盡量地節哀。”接著全場哄堂大笑。那一刻,他真想以死解脫,不過那次他隻是病了幾天。

他離開大學的一年後,住在丹佛。1896年,丹佛掀起了一場關於“自由銀幣鑄造”問題的政治運動。一天,他讀到一本小冊子,上麵的觀點他不太認同,“自由銀幣人士”布萊安及其追隨者的觀點犯了錯誤。他十分憤怒,就典當了手表做盤纏,返回了家鄉印第安那州。到了家鄉,他自告奮勇,就健全的幣製發表演講,闡述自己的觀點。聽眾席上有不少是他的老同學。“剛開始時,”他寫道,“麵對著他們,大學裏‘亞當斯和傑佛遜’演講的那一幕又掠過我的腦海,擔心恐懼讓我窒息,說話結巴,我幾乎想從講台上逃走。不過,就如安西·德普常說的那樣,聽眾和我都盡力撐過緒論部分,這小小的成功增加了我的信心,我繼續往下說了大約十五分鍾,結束時才知道我其實說了一個半鍾頭,這使我驚訝極了。在以後的幾年裏,我成了全世界最讓人吃驚的人,竟然把當眾演講當成自己吃飯的行業。我非常能體會威廉·詹姆斯說的‘成功的習慣’是什麼意思了。”

艾伯特·愛德華·威格恩終於認識到,要克服當眾說話那種翻天覆地的恐懼感,最適用的方法,就是以獲取成功的經驗做後盾。而我們要怎樣才能在語言當中找到自己的自信心,讓語言充滿自信呢?我們要從以下幾點來克服。

一、建立起成功的信念

要相信一個人如果有了信念就有了一種無窮的力量,這是一種意識上的成功。不管我們處於什麼樣的環境當中,處於什麼樣的位置,我們心中始終要有一個信念,這種信念就是成功。當我們相信自己一定成功而且必須成功的時候,一些問題會在我們的麵前顯得很渺小。這樣我們說出來的話、所辦出來的事都會讓對方覺得很可信。

二、有積極的心理暗示

無論自己在多大的場合之中,無論自己麵對多少雙耳朵,也無論自己麵對多麼強大溝通者,在心裏要給自己一種心理暗示,告訴自己“我能行”。在言語當中傳達出自己能行的堅定,無論是什麼樣的聽眾都會喜歡你的,這樣的言語會充滿了自信,從而會受到人們的歡迎。這樣也會使自己全力以赴,把自己所要表達的思想表達得非常清晰。

三、思維一定要清晰

我們在說話當中,要有一定的語次,不管你的思維邏輯還是語言邏輯都要有條理。說話不能有不確定的因素存在,消除外在的恐懼,把自己的語言組織得有條有理,把不確定的因素變成確定的因素存在,隻有這樣才能使我們自己感到輕鬆自在,才能使我們更好地去捋順自己的思維邏輯。

四、身體語言相互配合

消除一些緊張因素,就要靠我們的身體來調節了。首先要做到讓自己的身體輕鬆下來,適當的身體調試是克服緊張的有力方法。其次要學會適時地釋放自己的壓力,比如我們常做的深呼吸、按摩等一係列措施。最後就是我們要做到身體上的自信,表裏如一的自信才是真的自信,這樣即使我們在言語當中出現了錯誤,也會及時地加以改正,同樣能讓外界相信我們。

知己知彼對你更有利

目標一致/知己知彼/思維邏輯

全球規模最大的專業談判公司就是哈佛商學院教授、美國談判學會會長傑勒德·尼爾倫伯格所創立的“無敵談判中心”。而知道這個談判中心的人都知道,這個談判中心的每一位談判者都有一個共同的策略和技巧,那就是正確估量自己,以這個為前提再正確地估量別人。就是靠這個鐵一樣的技巧,他們完成了不可完成的談判,而且客戶包括世界五百強的一半以上的企業。

談判如此,而我們在交流中也是一樣的。隻有知道對方想要表達什麼,自己想要表達什麼,雙方的契合點是不是完全一致,在雙方的溝通中你是什麼角色,我們是否有溝通下去的必要,隻有做到知己知彼才對你更有利。

在歐洲有個叫馬克的人經營著一個賣肉的商鋪,由於他聰明機靈,經營有方,因此生意做得還算紅火。

有一天,國王派人找到了他,說:“國王準備了豐厚的嫁妝,打算把女兒嫁給你做妻子,這可是大好事呀!”

馬克聽了,並沒有受寵若驚,而是連連擺手說:“哎呀,不行啊。我身體有病,不能娶妻。”

那人很不理解地走了。

後來,馬克的朋友知道了這件事,覺得奇怪:馬克怎麼這麼傻呢?於是跑去對馬克說:“你這個人真傻,你一個賣肉的,整天在腥臭的宰牛鋪裏生活,為什麼要拒絕國王拿厚禮把女兒嫁給你呢?真不知你是怎麼想的。”

馬克笑著對朋友說:“國王的女兒實在太醜了。”

馬克的朋友疑惑地問:“你見過國王的女兒?你何以知道她醜呢?”

馬克回答說:“我雖沒見過國王的女兒,可是賣肉的經驗告訴我,國王的女兒是個醜女。”

朋友不服氣地問:“為什麼這樣說呢?”

馬克胸有成竹地回答說:“就說我賣牛肉吧,我的牛肉質量好的時候,隻要給足數量,顧客拿著就走,而且很滿意,我呢,就怕肉少了不夠賣。而當我的牛肉質量不好的時候,我雖然給顧客再贈送點別的,他們依然不要,牛肉怎麼也賣不出去。現在國王把女兒嫁給我一個宰牛賣肉的,還加上豐厚的禮品財物,我想,他的女兒一定是很醜的了。”

馬克的朋友覺得他說得十分在理,便不再勸他了。

過了些時候,馬克的朋友見到了國王的女兒,國王的女兒果然長得很難看。這位朋友不由得暗暗佩服馬克的先見之明。

有些事情看上去雖沒有什麼直接的聯係,但道理是相通的,如果馬克不是以自己的親身感受去舉一反三地思考生活中的現象,如果沒有做到先知己後知彼,用自己的經驗來透射事情的真偽,那麼他就會娶到一個很醜的女人,並以為娶到國王的女兒將會是很好的一件事情。我們在人際交往中也要如此,做到知己知彼才會判斷出事情是對自己有利還是無利,隻有這樣最後才能走到成功的彼岸。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做好兩方麵,一是自己,二是對方。

一、正確地估量自己

想盡一切方法來真正地認識自己,用非常可靠的信息,通過這樣的信息來分析估量自己的實力,從而可以知道自己在哪方麵是欠缺的。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做到心裏有自信,不會慌亂,在任何方麵我們都會占據主動的地位。這樣要注意兩方麵:

1.學會謙虛。謙虛可以讓我們放下自身的優點去找到不足之處。

2.學會學習。學習能學到別人身上的優點,從而補充自己的欠缺點。

二、要去了解別人

了解別人的方式就有很多種,可以同他人去交談。在交往過程當中自己去仔細地研究思考對方的心理、語言、思維等等。還可以去找他人去了解對方,隻要是可以和他接觸的人,而且關係越深越好。但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就要注意三點了:

1.信息的提供者的言語是不是有誇大其辭的可能性。

2.信息的提供者是不是你所想了解的人的對手。這樣的信息往往是靠不住的。

3.信息的提供者是不是有和你所了解的人有聯手的可能性,故意放出一些錯誤的信息出來。

以上三種哪一種都是致命的,因為這樣既不可能了解對方,而且還會讓自己也得出錯誤的判斷,從而沒有做到知己知彼,而且一切的做法會使自己遇到極大的困難,把自己拖到不利的局麵之下。

掌控好談判的“溫度”

調節氣氛/擱置爭議/身體力行

在這個紛繁複雜的社會當中,人人都需要談判,不僅是政府官員、公司領導者、企業代表等等。普普通通的員工要求漲薪,買東西需要砍價等等都需要我們談判解決,在著名學府哈佛的商學院流傳著這樣的一句格言:“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可以談判的。”

哈佛大學有一個“談判研究中心”,在這裏他們有一整套稱雄全美的商務談判訓練體係,而在這套體係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就是掌握好談判的“溫度”。

其實掌握好談判的“溫度”就是讓我們在談判之中要調節好談判的氛圍,它對談判起著關鍵作用。這是因為談判雙方的態度非常重要,因為這能夠影響談判人員彼此的心理、情緒和感覺,從而引起相互的反應,這個反應的集合就構成了談判的“溫度”。如果在一個很好的氛圍當中談判,雙方將會有一個輕鬆的心情,這樣既能發揮談判者的能力也能讓談判有個美好的結局。

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鬆訪華。中美雙方都很重視這樣一場具有重大曆史意義的國際談判。

為了創造一種融洽和諧的談判環境和氣氛,中國方麵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領導下,對談判過程中的各個環節都做了精心而又周密的準備和安排,甚至對宴會上要演奏的中美兩國的民間樂曲都進行了精心挑選。在歡迎尼克鬆一行的國宴上,當軍樂隊熟練地演奏起由周總理親自選定的《美麗的亞美利加》時,尼克鬆總統簡直聽呆了,他絕沒有想到能在中國的北京聽到他如此熟悉的樂曲。因為,這是他平生最喜愛的並且是指定在他的就職典禮上演奏的家鄉樂曲。

敬酒時,他特地到樂隊前表示感謝。此時,國宴達到了高潮,這種融洽而熱烈的氣氛也同時感染了所有的美國客人。一個小小的精心安排,贏得了和諧融洽的談判氣氛,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高超的談判藝術。

美國總統傑弗遜曾經針對談判環境說過這樣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在不舒適的環境下,人們可能會違背本意,言不由衷。”

英國政界領袖歐內斯特·貝文則說,根據他平生參加各種會談的經驗,他發現,在舒適明朗、色彩悅目的房間內舉行的會談,大多比較成功。

在談判的期間,無論是談判場合還是談判人都處於一種嚴肅而又緊張的氛圍當中。當雙方一旦在一個問題上發生爭執,沒能達成一致,這種環境就更能使人有一種壓抑、沉悶的感覺,談判的結果非常可能崩盤。在這樣的談判環境當中要如何才能挽回和諧的談判呢?這就需要掌握好談判的“溫度”,可以采取以下的措施:

一、談判之前,活躍氣氛

在談判之前雙方要有簡單的了解,要和對方有簡單的問候。可以說一些與談判內容無關的話題來活躍一下當時氣氛,比如一些個人經曆、新聞大事、共同愛好等等,總之是找好共同話題來為溝通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擱置爭議,營造愉快

如果談判出現爭執的情況,可以建議暫時停止雙方的談判,可以讓雙方人員去周圍觀光、遊覽、出席宴會或者觀看文藝表演等等,讓大家融入愉快的氛圍當中,忘掉爭執出現時的緊張心理。或者可以讓雙方人員有簡單的遊戲、聊天,可以進一步加深對彼此的了解,消除彼此的隔閡,增進友誼。

三、肢體語言要得體

在談判的過程當中,雙方的肢體動作是很重要的氣氛因素,特別是要了解對方的文化差異、習俗和習慣等等,例如外國初次見麵的禮節是握手還是擁抱等等,這些都能體現到談判的氛圍當中。不要因為自己在肢體語言上的錯誤,使對方產生一種厭惡感。

四、表情語言要到位

人們常說表情是一種無聲的語言信息,這是一種心理情感的表現形式,雖然沒有語言那樣直接。談判人員的心理就表現在這方麵了,是緊張還是愉快都會寫在談判人員的臉上。我們要適時地積極地通過表情和眼神來傳達我們的願望,不要扳著臉去談判,要把一些煩惱拋到腦後,用愉悅的表情來推動談判進展。

合適的談判氣氛就是談判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要掌握好談判的“溫度”才是談判者發揮自己談判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你不能讓所有的人都喜歡你,卻能減少別人討厭你的原因。

循序漸進更容易如願以償

循序漸進/以小見大

我們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通常有些人總是急功近利,急於尋求突破口,然而這樣的做法往往都會失敗。哈佛的畢業生為什麼做什麼樣的事情都會成功呢?就是因為哈佛的學子都明白一個道理:做事要循序漸進,先不接受較高較難的事,因為它費時費力又難以成功,相反,卻樂於接受較小的、較易完成的任務,在實現了較小的任務後,才慢慢地接受較大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