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充滿藝術的談判(2)(2 / 2)

2.不要隨便回答沒有了解真正含義的問題

談判者為了獲取信息,占據主動,自然會利用提問來套取有利於他的信息。所以問話中往往深藏“殺機”,如果貿然作答,很可能會掉進陷阱。因此,在不了解問話的真正含義之前,千萬不要貿然回答,以免暴露己方的底細,把不該說的事情說出來。在談判中,答話一方的任何一句話都近似於一句諾言,一經說出,在一般情況下很難收回。因此,對問題一定要考慮充分,字斟句酌,慎重回答。

3.不要“全盤托出”.毫無保留地作答

在談判中有時回答越明確、全麵,就越是愚笨,回答的關鍵在於該說什麼不該說什麼。有些問題不值得回答,有些問題隻需局部回答,如果你老老實實地“全盤托出”,就難免暴露自己的底細,給己方造成被動。同時,當你“全盤托出”之後,對方不需繼續提問就獲得了對他們有用的信息,這樣就堵塞了對方向你繼續反饋交流的通道。

一般情況下,當對方提出問題,或是想了解我方的觀點、立場和態度,或是想確認某些事情時,我們應視情況而定。對於應該讓對方了解,或者需要表明我方態度的問題要認真作出答複,而對於那些可能有損己方利益或無聊的問題,則不必作出回答。總之,談判者為了避免答複中的失誤,可以自己將對方問話的範圍縮小,或者對回答的前提加以修飾和說明,以縮小回答的範圍。

4.盡量減小對方追問的興致和機會

在談判過程中,提問者常常會采取連續提問的方式。環環相扣,步步進逼,使答話者陷於被動,落人他們圈套。因此,談判者在進行答複時盡量不要留下尾巴,授人以柄,讓對方抓住某點繼續提問,而要盡量遏製對方的進攻,使其找不到繼續追問的借口。例如在答複中點明“我們考慮過,情況沒有你說的那麼嚴重”來降低問題的意義:或是表達“現在討論這個問題還為時過早”,以時效性來抑製對方的追問等。

答話雖然受到問話的限製,在談判中處於被動地位,但是一個優秀的談判者可以通過巧妙的答話,變被動為主動,在談判中搶占上風。

在《新約約翰福音》中有一個故事:

猶太人的教師和法利賽人帶來了一個在通奸時被抓到的女人,當眾問耶穌:“按摩西的法律,這犯奸淫罪的女人應該用石頭打死,你說怎麼辦?”這是法利賽人設下的圈套。耶穌如果不同意,那就違反了摩西的法令:假若同意,聲稱為“救世主”的耶穌就要對打死人負責。取穌回答說:“你們中誰沒有犯過錯誤,誰就拿石頭砸死她吧!”眾人反躬自問,都覺得自己並不幹淨,一個個走開了,那個女人由此得救。

這正是耶穌在回答中巧妙地提出附加條件。才使問題解決得十分圓滿,無懈可擊。

如何打破尷尬

打破僵局還需要運用一定的策略,用策略去打破僵局,不但有利於談判的順利進行,而且還可能取得談判的主動權,為取得有利的談判成果奪得先機。一般認為,在談判中出現僵局時,可采取以下策略:

1.首先要頭腦冷靜,切不可言語衝動,刺激對方。言辭尖刻會形成感情對立,對打破僵局極為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