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悟語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不是去計較真與偽、得與失、名與利、貴與賤、富與貴,而是如何過好生活,發現其中的快樂和詩意。
)第四節 傑出者都有耐得住孤寂的秉性
一位西方哲學家說:“世界上最強的人,也就是最孤獨的人。隻有最偉大的人,才能在孤獨寂寞中完成他的使命。”寂寞是輝煌的前奏,傑出者都有耐得住孤寂的秉性。可以說,不能忍受孤獨、寂寞的人是絕對幹不成大事的。看一看下麵這些人是如何在時光的流逝中,抗拒著寂寞與孤獨的——漫長的不隻有歲月,還有他們堅守自我的曆程。
馬克思寫《資本論》用了40年。
達爾文寫《物種起源》用了20年。
哥白尼寫《天體運行論》用了36年。
摩爾根寫《古代社會》用了40年。
歌德寫《浮士德》用了60年。
托爾斯泰寫《戰爭與和平》用了37年。
司馬遷寫《史記》用了15年。
左思寫《三都賦》用了10年。
李時珍寫《本草綱目》用了27年。
曹雪芹寫《紅樓夢》用了10年。
徐霞客寫《徐霞客遊記》用了34年。
古語雲:“居不幽者思不廣,形不愁者思不遠。”在人生的長河中,既有歡樂,也有孤獨、寂寞和焦慮。隻有經過孤獨和寂寞洗禮的人,才能捕捉到人生的真正底蘊,最終實現自我價值。孤獨是一筆不可多得的精神財富,是命運對我們的厚贈。從某種意義上說,選擇了事業就選擇了孤獨;擁有了孤獨就擁有了歡樂之泉。享受孤獨,就是享受綺麗的人生。
在克裏希那穆提演講時,曾有一個女孩問過這樣一個問題,一個人為什麼希望有伴侶?你能否在世上獨立生活而沒有丈夫或妻子、沒有孩子、沒有朋友?這位思想家認為,單獨生活是一種高超的生活智慧。
“大部分的人不能單獨生活,因此他們需要伴侶。單獨生活需要極大的智慧,而你必須獨處才能發現真理。你如果有伴侶,有丈夫或妻子或是有小孩都是很好的,但是你知道,我們就在其中迷失了,我們在家庭及工作中迷失了,在這種無聊、單調的腐化中迷失了。我們習慣了這種生活方式,一旦想到必須獨處,就變成一件可怕的事。大部分人隻把信心放在一件事情上麵,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麵,離開了我們的伴侶,生活就不再豐富,離開了家庭,我們就失去了作用。但是如果一個人的生活是豐富的,我們不是指在金錢、知識上的豐富,因為那是人人都可以獲得的,我指的是無時無刻處在真理的活動中的豐富,那麼伴侶關係就變成次要的事了。”
然而,在實際生活中,害怕孤獨,將忙碌和焦慮視為充實的大有人在,他們用忙碌和勤奮掩蓋失落和內心的不安。西方有位哲人在總結自己的一生時說過這樣的話:“在我整整75年的生命中,我沒有過過四個星期真正的安寧。這一生隻是一塊必須時常推上去又不斷滾下來的崖石。”追求寧靜,或者說追求寂寞,這對許多人來說都成了一個夢想,但寂寞並不是每個人都能享受的。
許多人把失意、傷感、無為、消極等與寂寞聯係在一起,認為將自己封閉起來就是寂寞。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倘使這樣去超越生活,不僅會限製生命的成長,還會與現實產生隔閡,這樣的人其實是在逃避生活。
寂寞是心靈的避難所,會給你足夠的時間去舔舐傷口,重新以明朗的笑容直麵人生。懂得了寂寞,便能從容地麵對陽光,將自己化作一杯清茗,在輕啜深酌中漸漸明白,不是所有的生長都能成熟,不是所有的歡歌都是幸福。有時,平淡是穿越燦爛而抵達美麗的一種高度,一種境界。
的確,在我們所接受的教育中,很少有人曾教我們學會獨處。正像克裏希那穆提在演講中所言:“很少人教我們如何獨處。你可曾一個人出去散步過?一個人單獨出去是很重要的。坐在一棵樹下,不帶書,沒有伴侶,完全自己一個人,然後去觀察落葉,去聽水波輕拍岸邊的聲音,聽漁夫的歌聲,觀看鳥兒飛翔,以及你自己此起彼落在腦中追逐的思緒。如果你能夠獨處並且觀察這些事,你就會發現驚人的豐富內涵,這些豐富的內涵是永遠不會被毀滅的。”
很少有人體會到獨處的意義。停下忙碌的工作節奏,給自己一個獨處的時間和空間,我們就不會在喧囂和忙碌中迷失自我。在我們獨處時,我們與自己的思想直接交流,這樣才會展開我們真正的生活。
獨立悟語
不是所有的生長都能成熟,不是所有的歡歌都是幸福。有時,平淡是穿越燦爛而抵達美麗的一種高度,一種境界。
)第五節 安之若素,寧靜從容
一個人唯有寧靜的心靈,才不會眼熱聲名顯赫,不奢望金銀成堆,不乞求聲名鵲起,不羨慕美宅華第。因為所有的眼熱、奢望、乞求和羨慕,都是一相情願,隻能加重生命的負荷,而與豁達康樂無緣。
很多時候,我們的內心都為外物所遮蔽、掩飾,浮躁的心情占領了我們整顆心,因此在人生中留下了許多遺憾:在學業上,由於我們還不會傾聽內心的聲音,所以盲目地選擇了別人為我們選定的所謂最有潛力與前景的專業;在事業上,我們故意不去關注內心的聲音,在一哄而起的熱潮中,我們也選擇了那些最為眾人看好的熱門職業;在愛情上,我們常因外界的作用而扭曲了內心的聲音,因經濟、地位等非愛情因素而錯誤地選擇了愛情對象……我們慣於為自己做各種周密而細致的盤算,權衡著可能有的各種收益與損失。但是,我們唯一所忽視的,便是去聽一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我們很忙,行色匆匆地奔走於人潮洶湧的街頭,浮躁之心油然而生,這也是我們不去傾聽內心聲音的一個緣由。我們找不到一個可以冷靜駐足的理由和機會。現代社會在追求效率和速度的同時,使我們作為一個人的優雅在逐漸喪失,那種恬靜如詩般的歲月,也已成為最大的奢侈渴望。內心的聲音便在這種繁忙與喧囂中被淹沒了,物的欲望在慢慢吞噬著人的性靈和光彩,我們留給自己的內心空間被壓榨到最小,我們狹隘到已沒有“風物長宜放眼量”的胸懷和眼光。我們開始患上種種千奇百怪的心理疾病,心理醫生和谘詢師在我們身邊漸漸走俏,我們去求醫問診,然後期待在內心陰鬱的日子裏尋求一種心靈的平衡。
曾經在一條老街上有一個老鐵匠。由於早已沒人需要打製鐵器,現在他改賣鐵鍋、斧頭和拴小狗的鏈子。他的經營方式非常古老和傳統。人坐在門內,貨物擺在門外,不吆喝,不還價,晚上也不收攤。他的生意也沒有好壞之說,每天的收入正夠他喝茶和吃飯。他老了,已不再需要多餘的東西,因此他非常滿足。
一天,一個文物商從老街上經過,偶然看到老鐵匠身旁的那把紫砂壺,因為那把壺古樸雅致,紫黑如墨,有清代製壺名家戴振公的風格。他走過去,順手端起那把壺。壺嘴內有一記印章,果然是戴振公的。商人驚喜不已。因為戴振公在世界上有捏泥成金的美名,據說他的作品現在已知的有3件,一件在美國紐約州立博物館裏;一件在台灣故宮博物院;還有一件在泰國某位華僑手裏,是1993年在倫敦拍賣市場上以16萬美元的拍賣價買下的。
商人端著那把壺,想以10萬元的價格買下它。當他說出這個數字時,老鐵匠先是一驚,然後又拒絕了,因為這把壺是他爺爺留下的,他們祖孫三代打鐵時都喝這把壺裏的水。
壺雖沒賣,但商人走後,老鐵匠有生以來第一次失眠了。這把壺他用了近60年,並且一直以為是把普普通通的壺,現在竟有人要以10萬元的價格買下它,他轉不過神來。
過去他躺在椅子上喝水,都是閉著眼睛把壺放在小桌上,現在他總要坐起來再看一眼,這讓他非常不舒服。特別讓他不能容忍的是,當人們知道他有一把價值連城的茶壺後,蜂擁而至,有的問還有沒有其他的寶貝,有的開始向他借錢,更有甚者,晚上推他的門。他的生活被徹底打亂了,他不知該怎樣處置這把壺。
當那位商人帶著20萬元現金第二次登門的時候,老鐵匠再也坐不住了。他招來左右店鋪的人和前後的鄰居,拿起一把斧頭,當眾把那把紫砂壺砸了個粉碎。
現在,老鐵匠還在賣鐵鍋、斧頭和拴小狗的鏈子,據說他已經102歲了。
寧靜可以沉澱出生活中許多紛雜的浮躁,過濾出淺薄粗率等人性的雜質,可以避免許多魯莽、無聊、荒謬的事情發生。寧靜是一種氣質、一種修養、一種境界、一種充滿內涵的悠遠。安之若素,沉默從容,充分體現了一個人的涵養和理智。
獨立悟語
所有的眼熱、奢望、乞求和羨慕,都是一廂情願。這些隻能加重生命的負荷,而與豁達康樂無緣。
)第六節 緩解壓力,保持內心的平靜
內心的平靜是智慧的珍寶,它彌足珍貴,比黃金更令人垂涎。擁有一顆寧靜之心的人,比那些汲汲營營於賺錢謀生的人更能夠體會生命的真諦。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努力追求內心的平靜。冥想和靜思已經成為一種時尚。他們通過各種沉思冥想訓練自己,使自己不被焦慮所困。伊斯華倫在他的書《征服心靈》中說:“在深沉的冥想中,我們的心靈是靜止、寧靜而澄靜的。這是我們童稚時期的天真狀態,借此我們才知道自己是誰,以及生命的目的是什麼。”
常常靜思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意識和思想。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你要因此而離群索居。
每天花點時間靜思,這種練習能使你的精神活動放慢。一旦你放慢了內在混亂狀態的活動速度,你的外在生活自然也就慢下來了。如果你的外在生活被塞得滿滿的,如果你習慣於尋求外在的成就感,就很難學會使用這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