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山不過來,我就過去”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在平時的工作生活中,我們總會需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而在這個過程中,難免會產生一些隔閡、摩擦和矛盾。我們無法控製別人的行為,因此我們要在交際中學會獨立,擺正自己的位置,用平和寬容的心態來麵對一切。
有這樣一則故事:
人們聽說有位大師用幾十年的時間練就了一身移山大法,於是有人找到這位大師,央求他當眾表演一下。大師在一座山的對麵坐了一會兒,就起身跑到山的另一麵,然後說表演完了。眾人大惑不解。大師微微一笑,說道:“事實上,這世上根本就沒有什麼移山大法,唯一能夠移山的方法就是‘不過來,我就過去’。”
山不過來,我就過去。換一個思路處理問題,可能會看到完全不同的景象。也許正是一個不經意的角度的轉換,就會讓你在不經意間解決了問題。畢加索說:“每個孩子都是藝術家,問題在於你長大成人之後能否繼續保持藝術家的靈性。”
有個攝影師,每次拍集體照都有睜眼的,有閉眼的。閉眼的看見照片,非常生氣:“我90%以上的時間都睜著眼,你為什麼偏讓我照一幅沒精打采的照片?這不是故意歪曲我的形象嗎?”
就拍照而言,形象是頭等大事,全靠修版也難,於是喊:“一!二!三!”但堅持了半天,恰巧又在“三”字上堅持不住了,上眼皮找下眼皮,又是作閉目狀,真難辦。
後來,攝影師換了一種思路,他請所有照相者全閉上眼,聽他的口令,同樣是喊“一,二,三”,在“三”字上一起睜眼,果然,照片衝洗出來一看,一個閉眼的也沒有,全都顯得神采奕奕,比本人平時更精神。
眾人見了照片都非常高興。
一個思路行不通,就要果斷地換另一種思路,隻有這樣,才能順利地化解困境。當你遇到挫折的時候,你是否常常這樣鼓勵自己:“堅持到底就是勝利。”有時候,這會使人陷入一種誤區:一意孤行,一頭撞南牆。因此,當你的努力遲遲得不到預期的業績時,就要學會改變一下思路。
俗話說:“窮則變,變則通。”世易時移,我們的思路也要跟著改變,才能趕上時代的潮流。當一條路走不通時,不要再一味“堅持”,而要學會變換思路。山不過來,我就過去,隻有勇於改變思路,我們的人生才能更美好。
獨立悟語
任何一種事物都不是永遠靜止不前的,世易時移,我們的思路也要跟著改變,才能趕上時代的潮流。
)第二節 調轉方向,反向前進也能成功
人生不會一帆風順,能夠一直順利地向前走,是智慧;若看到前方是絕路,主動轉身給自己找到更好的出路,是大智慧。
從小他就靦腆內向,和他一樣大的孩子都不喜歡和他一起玩,因為他什麼也不會。每次考試,他都是倒數幾名。老師不想讓他回答問題,因為他總是羞澀地說不知道。大家都認為他是笨蛋。夥伴們嘲笑他,說他永遠和失敗在一起,是失敗的難兄難弟。鄰居們說,這個孩子將來注定一事無成。父母聽到這樣的話,暗暗為他擔心。
他努力過,可是收效甚微,在學業方麵取得的進步近乎為零。但是,他還是在不斷加班加點苦讀。每天,他醒來後都害怕上學,害怕被嘲笑。周末,他坐在自家的門前,看著草地上喜笑顏開的同伴們,感到自己的未來一片渺茫。
時間在一天天地流逝,而學校也在考慮勸他退學。
一次,他看到一個老人為了一張被老鼠咬壞的一美元鈔票而痛哭不已。為了不讓老人傷心,他悄悄回家將自己平時積攢的硬幣換成了一張一美元的鈔票,交給了老人,說,這是他用魔法變回來的。老人激動不已,說他是個善良聰明的孩子。
父親知道這件事後,認為自己的孩子還不是個笨到家的人。接下來的這天,是他永遠也不會忘記的一天。
父親要帶他出門,目的地是波士頓。他說,我們分頭走,你先走,我們半個小時後會合。他聽後,向前走去。途中幾次回頭卻始終沒有看到父親的身影。可是等他到達目的地的時候,父親已經先在那裏了。他十分驚訝父親是如何到達的。
父親說,我是從反方向來的。
父親說:“孩子,就像你學業不成功,並不代表你在其他方麵不能成功,比如換一個方向,向相反的方向走,也許會成功的!”此時,他猛然醒悟。
隨後,他看到很多人因為自己的理想不能實現而痛苦不已,就想假如自己用“魔法”幫助他們實現理想,即使是假的,但起碼從精神上減輕了他們的痛苦。從此,他對魔術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並跟隨一些魔術師學習魔術。
他克服心中的怯懦,為自己的夢想開始奮鬥。他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而進行的努力受到了父母的鼓勵。教他魔術的老師發現他在這方麵具有很高的悟性,學東西很快,而且每次在原有的基礎上都能創新。很快老師的技巧便被他學到了,他不得不換老師。就這樣,短短的兩年時間裏,他換了四個魔術老師。
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魔術師大衛·科波菲爾,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成功人士。
有人問他是怎麼成功的,大衛·科波菲爾說,父親告訴我,往相反的方向走也能成功。
人生很漫長,在前方沒有出路的時候,我們可以選擇轉身,因為在身後,我們同樣可以續寫更多更好更完美的篇章。但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困難。因為人們一旦形成了某種認知,就會習慣性地順著思維定式去思考問題,習慣性地按老辦法去處理問題,不願也不會轉個方向去解決問題,這是很多人都有的“難治之症”。這種人的共同特點是習慣於守舊,所思所行非書非經驗不可,不敢越雷池一步。要使問題真正得以解決,往往要廢除這種認知,將思維“反轉”過來。
在當今社會,大多數企業都喊出了“換個方向就是第一”“做一條反方向遊的魚”的口號,因為人們發現,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單靠傳統的思想與做法很難成功。所以,調轉方向,開辟一條全新的道路,不失為一種求發展的良策。
不要以為機會總在前方等我們,有時候,恰恰是在我們最固執的時候,它跑到了我們的身後,在輕輕地拍我們的肩膀,隻要你轉個方向過去,就能看到它。
獨立悟語
人生很漫長,在前方沒有出路的時候,我們可以選擇轉身,因為在身後,我們同樣可以續寫更多更好更完美的篇章。
)第三節 退讓有限,空間無限
俗話說:“退一分是福,讓一步海闊天高。”退讓不是懦弱,不是膽怯,也不是無能,而是一種智慧。但是很多人不明白這一點,他們常把退讓和失敗、無能等一些帶有貶義和消極色彩的事物聯係在一起。帶著這樣的想法,他們處處與人競爭,時時不肯低頭,結果到頭來弄得自己疲憊不堪,也把事情搞得一塌糊塗。而懂得退讓的人,他們麵對別人的傷害時,不會立刻發火或心生報複,而是能夠心平氣和地麵對現實,對於這樣的人,成功也總會眷顧他們。
一位成功人士說:“我隻記得別人對我的好處,忘了別人對我的壞處。”退讓是個積聚能量的過程,是成功的加速器。
吳王闔閭打敗楚國,成了南方霸主。吳國跟附近的越國素來不和。公元前496年,越國國王勾踐即位。吳王趁越國辦喪事之時,發兵攻打越國。吳越兩國在李開展了一場大戰,吳王闔閭滿以為可以打贏,沒想到打了個敗仗,自己又中箭受了重傷,加之上了年紀,回到吳國就咽了氣。
吳王闔閭死後,兒子夫差即位。闔閭臨死時對夫差說:“不要忘記報越國的仇。”夫差記住這個囑咐,叫人經常提醒他。他經過宮門,手下的人就扯開了嗓子喊:“夫差!你忘了越王殺你父親的仇嗎?”夫差流著眼淚說:“不,不敢忘。”他叫伍子胥和另一個大臣伯操練兵馬,準備攻打越國。過了兩年,吳王夫差親自率領大軍攻打越國。
越國有兩個很能幹的大夫,一個叫文種,一個叫範蠡。範蠡對勾踐說:“吳國練兵快三年了。這回決心報仇,來勢凶猛。咱們不如守住城,不要跟他們作戰。”勾踐不同意,非要發大軍去跟吳國人拚個死活。兩國的軍隊在大湖一帶開戰。越軍果然大敗。越王勾踐帶了五千個殘兵敗將逃到會稽,被吳軍圍困起來。勾踐一點辦法都沒有了。他跟範蠡說:“懊悔沒有聽你的話,弄到這步田地。現在該怎麼辦?”範蠡說:“咱們趕快去求和吧。”勾踐派文種到吳王營裏去求和。文種在夫差麵前把勾踐願意投降的意思說了一遍。吳王夫差想同意,可是伍子胥堅決反對。文種回去後,打聽到吳國的伯是個貪財好色的小人,就把一批美女和珍寶,私下送給伯,請伯在夫差麵前講好話。經過伯在夫差麵前一番勸說,吳王夫差不顧伍子胥的反對,答應了越國的求和,但是要勾踐親自到吳國去。文種回去向勾踐報告了。勾踐把國家大事托付給文種,自己帶著夫人和範蠡到吳國去。
勾踐到了吳國,夫差讓他們夫婦倆住在闔閭大墳旁邊的一間石屋裏,叫勾踐給他喂馬,範蠡跟著做奴仆的工作。夫差每次坐車出去,勾踐就給他拉馬,這樣過了兩年,夫差認為勾踐真心歸順了他,就放勾踐回國了。
勾踐回到越國後,立誌報仇雪恥。他唯恐被眼前的安逸消磨了誌氣,在吃飯的地方掛上一個苦膽,每逢吃飯的時候,就先嚐一嚐苦膽,然後問自己:“你忘了會稽的恥辱嗎?”他還把席子撤去,用柴草當作褥子。
勾踐決定要使越國富強起來,他親自參加耕種,叫他的夫人自己織布,以此鼓勵生產。在他的努力之下,越國終於日益強大,最終打敗了吳國。
有限的退讓換來無限的空間,退一步,路會更寬。正是因為退讓,勾踐才有機會積蓄足夠的力量,然後扭轉大局。
退讓不是從此以後就不再前進,相反,退是另一種方式的進。暫時退卻,養精蓄銳,以待時機,這樣的退後再進則會更快、更好、更有效、更有力。退是為了以後再進,忍住一時的欲望,暫時放棄某些有礙大局的目標,這是為了最後實現更大的成功。
退讓是一種生存智慧,是一種成功智慧。生活裏多一點退讓,生命就會多一份幸福和快樂;奮鬥路上多一點退讓,成功本身就會多一份保障。
獨立悟語
有限的退讓,帶來無限的空間,生活裏多一點退讓,生命就會多一份幸福和快樂,前行路上多一點退讓,成功本身就會多一份保障。
)第四節 吃虧絕不虧,惜福才有福
沒人願意吃虧,但長輩總是這樣告誡我們:“吃虧是福。”吃虧是一種境界,是一種自律和大度,是一種人格上的升華。吃虧,雖然意味著犧牲,但卻是一種高尚的品質,一種做人的風度。普通人在吃虧中變得成熟,聰明人在吃虧中埋下了智慧的種子。
小張坦言,在年輕的時候,自己也是不肯吃虧的。一旦吃了點虧,便會感到窩囊,要爭這口氣,便會耿耿於懷。尤其是自以為有理的時候,那是絕不相讓的,大有“不獲全勝,誓不收兵”的架勢。現在他回憶起往事,也許是因為自己不能夠寬容別人,而別人也對自己的要求越來越苛刻了。不願意吃虧的他,反而吃了更多的虧。
殘酷的現實逼著他去思索,終於使他頓悟,他開始努力地改變自己,從“不肯吃點虧”到“也能吃點小虧”,隻要不是大是大非的問題,即使真理在握,也可以作點非原則性的讓步。辦事情當然要講理,但也要注意感情。小張慢慢悟出了“吃虧是福”的真諦。
古人雲:“吃虧是福!”那何謂吃虧呢?其實,在現實生活中,無所謂虧不虧的,自己過的日子自己知道,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吃虧,無非是自己作點謙讓,作點犧牲。如果我們能夠坦然處之,不去計較這些,在所謂的“吃虧”之後,我們得到的又是什麼呢?我們得到了人們更多的理解和尊重,同時也培養了自己的寬厚與大度,還陶冶了自己的情操。這不分明都是“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