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李顯終稱帝 千秋功與過(1 / 3)

時光飛逝,新的一年又在鑼鼓聲中悄悄流逝了。文明古老,閱盡人間滄桑事變的神都洛陽,此刻沉浸在了春節的喜慶當中。

不過在莊嚴而神聖的皇宮中,今年的春節大不比往年。地位尊崇的女皇陛下身體越來越差,為了能夠靜養,隻是在正月初一的時候,組織了身在京城當中的正四品以上的重臣,到長生殿拜謁了重病中的女皇陛下。

此時坐在龍椅上的女皇真的老了,她寬寬的橢圓形的臉上布滿了皺紋,看起來還有些浮腫;眼睛黯淡而無神,從眼裏流露出來的權勢對生的渴望和對死的恐懼。僅短短半個時辰的接見時間,她竟然有些體力不支,顯得異常的疲乏。為了保重身體,她在朝堂上僅叮囑了眾大臣要勤勉為政等幾句話便匆匆離場了。=

皇帝伏枕養病,朝廷上下政令不通,朝臣們就跟放了羊似的。正好春節也是個喜慶的日子,大家你來我往,幹脆互相串門,輪番喝起酒來。這樣特殊的情況下,朝廷中竟也出現了一時歌舞升平的景象。

不過此時有幾個人卻不可能安然喝酒,就是張柬之、崔玄等人。他們聚在一起,正在為即將進行的秘密活動緊鑼密鼓地商議,大家經過細密的分析和考察,朝中的大臣禦史中丞桓彥範,中台右丞敬暉、宋璟和冬官侍郎朱敬則等人,都被張、崔二人列入了成就大事的範圍,分別將這些人召集起來秘密商討,共圖大計,引為知己。

大年初二這一天,張柬之以拜年的名義,親自來到了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的家中拜訪。李多祚原為靺鞨酋長,他驍勇善射,意氣感激,為大唐的鞏固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他因其卓越的軍功被高宗李治破格錄用為右羽林大將軍,前後掌管著禁兵北門的宿衛二十多年。

李老將軍見當朝的宰相都屈尊來給自己拜年,高興得不得了,趕緊起身迎接,命令家裏的奴仆準備酒宴,予以款待。兩個人先是拉了會家常,見酒菜已上桌,張柬之順勢說道:“咱們還是將酒菜挪到書房吃吧,伴隨著書香氣息,我們一定要把酒言歡。”李多祚一聽張宰相不嫌棄自己身份卑微,竟然和自己稱兄道弟,更加高興,趕忙命人將飯桌抬進了書房。張柬之順手將門關了起來,兩個人便坐在酒桌前開始喝酒談話。兩個人邊喝酒邊拉著一些多祚老家的事,然後張柬之就將話題轉到了當前政壇上一些不好的現象,當話題扯到張易之兩兄弟身上時,李多祚也對這二人的行為表現出厭惡,氣得直搖頭罵娘。

張柬之見時機成熟,將話頭一轉,問李多祚道:“將軍在北門任職多久了?”“大概有三十年了!”李大將軍不明白張柬之話中的深意,假思索地答道,話語中還充滿了自豪之感。張柬之繼續說道:“將軍擊鼓鼎食,金章紫綬,貴寵當代,位極武臣,豈非高宗大帝之恩?”“當然了!”李多祚仿佛陷入了回憶道中,慢條斯理地說道:“當年高宗大帝不以我為夷人,力排眾議,對我破格提拔,封我為羽林大將軍,高宗大帝的這份知遇恩情,我多祚到死也不會忘記,即便是死了也要去地下保衛高宗大帝。”

張柬之見李將軍情緒激憤,於是點點頭繼續說道:“人言將軍以忠報國,意氣感激,果然名不虛傳。但將軍既感大帝殊澤,能有報乎?縱觀當今時政,大帝之子限足東宮,逆豎張易之兄弟專擅朝權,朝夕威逼。我們既有心報國,怎能眼看大唐江山落入賊子之手?將軍誠能報恩,不必身死,今日正是時候!”李多祚聽完張柬之的話才明白他今天的來意,想想也確實有道理,一拍桌子,端起一觴酒一飲而盡,然後用手抹一把胡子上殘留的酒漬,慨然道:“若能誅滅張易之兄弟,將寶座還位於太子,多祚唯相公所使,終不顧妻子性命。”

張柬之聽完李將軍說了這話,才把誅張易之兄弟的計劃和盤托出,李多祚聽了,激動地一邊搓手一邊點頭,躍躍欲試。張柬之再次對其叮囑道:“雖然現在我們的人已經控製了軍權、政權和司法大權,即便得到了你的禁軍統領的支持,也不能保證一定成功,希望李將軍能夠想好,此去必是賭上了自己的身家性命。”

李多祚一聽這話,眼一睜,竟然生氣地說:“宰相難道不信任我多祚?”

說著,李多祚便從腰上抽出了佩刀,削指出血,滴於酒中。張柬之一見李將軍的如此作為,也引刀刺指出血,和於酒中。等到酒杯中的血真正相溶的時候,他們將酒分成兩杯,端起來起誓道:“誅滅逆亂,還位太子,上符天意,下順人心。既定此謀,當不顧性命,全力為之,若中途而廢,天誅地滅,不複為人!”

張柬之先是取得了女皇的信任,隨後又假意拉攏二張,最後將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爭取過來,張柬之的計劃進行得還算順利,做完了這一切,就開始實施下一步的計劃,也就是讓同黨分領禁衛大權。他安排敬暉做左羽林衛將軍,桓彥範作為檢校左羽林衛將軍,楊元琰為右羽林將軍,李義府的兒子右散騎侍郎李湛為左羽林衛將軍。

安排好這一切,張柬之和崔玄“圖_figure_0000_0001”“png”就一起來到了相王府,他們先給相王李旦拜了年。然後幾個人坐下來談到女皇陛下身體有恙,但相王、太子都不能入侍湯藥時,張、崔二人言發流涕,當著李旦的麵就開始大罵張易之兄弟,罵其有欲行逆亂的豺狼野心。

相王見此情景,也不由地悲痛交加,想起因自己而受牽連的眾位大臣,他忙止住二人,三個人一起進入密室,對兩位大臣說:“大過年的,二位宰相實在不應該在外間說這樣的話,若讓外人聽了,豈不招惹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