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形冠軍]
隱形冠軍係列之二:
鄧地:《隱形冠軍》(赫爾曼·西蒙著)中文版(2005)譯者。“隱形冠軍”概念的導入者,致力於中國隱形冠軍的研究。
萬中興:《贏周刊》財經記者,致力於中國隱形冠軍的研究。
挑戰利基
這一期選用的兩個隱形冠軍案例可以啟發我們對時下一個宏大命題的思考——中國企業除了成本之外,還有競爭力嗎?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曾經創造戰後經濟奇跡的日本開始陷入長達十多年的經濟停滯和低迷。各國的學者們對此眾說紛紜,其中邁克爾·波特和兩位日本教授竹內廣高、神原鞠子合著的《日本還有競爭力嗎?》一書著意想回答這個問題。
波特的戰略理論一直非常重視對產業的分析,他深信一個企業盈利能力的高低不僅僅是一個苦練內功、開源節流的問題,還有一個關鍵的前提在於行業的選擇。而日本企業典型的經營哲學則主要強調前者。因為對後者的忽視,“日本公司通常是在沒有完全理解是什麼因素保障了高科技產業、朝陽產業或者增長型產業中的吸引力的情況下,就蜂擁進入這些產業,結果是陷在了不具有吸引力的產業內”。
因為大家選擇的行業都差不多,所以免不了在同一層麵上思考問題和處置競爭。於是大家不得不用殘酷無情和思維單一的努力來取得最佳生產,競爭變成了沿著同一條道路沒有贏家的賽跑,價格大戰成了無可逃避的宿命。
和日本情況類似的是,中國的商業文化中似乎也缺乏一種熱愛利基市場(niche market)的傳統。在中國市場經濟的早期,消費者的需求非常簡單、缺乏個性,幾乎每一個產業都需求龐大,潛藏著豐厚利潤,這樣的特征導致了企業選擇產業的時候一窩蜂的現象更加突出。大家都做電視機,都做冰箱,都做熱水器……一開始也的確是大家都有錢賺。但是隨著市場需求日益細分,尤其當中國企業越來越深地卷入全球經濟體係的時候,許多曾經在大市場(massive market)呼風喚雨的大企業開始感覺到某種日本式的無助——原先的主業已經因為過多的競爭者而變得利潤微薄,救贖之路又不知道在何方。而這個時候,我們會發現某些“歪打正著”的利基市場競爭者卻變得格外的神采飛揚。
這一期要講的浙江飛鷹賽艇和深圳維新製漆可以說是兩家特立獨行的公司,它們分別在消費品市場和工業產品市場找到了一個利基——賽艇和汽車漆。現在都成了各自細分市場上最優秀的供應商,在鮮有同行敢於挑戰的領域裏持續享受著高附加值和高速成長的幸福。
雖然說它們的成功受益於某些機緣巧合,比如德國老先生克勞斯對於熊氏兄弟雪中送炭的幫助。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在這樣的故事中,企業家對於利基市場的敏銳嗅覺和勇往直前的偏執是更關鍵的因素。其實,在一個看似毫無機會的領域中創出偌大奇跡的先例還有不少。比如長沙遠大:12年前張氏兄弟搗鼓出中國第一台直燃式中央空調的時候,戶式空調都還是新鮮玩意,沒有幾個人相信這個小作坊裏能做出全球一流品質的溴化鋰直燃機。再比如深圳華為:90年代初,當任正非決定自己研究開發程控交換機的時候,也沒幾個人想過中國的通訊企業原來還可以和北電、朗迅這樣的巨頭掰手腕。
關於行業的選擇,任正非有一句很有意思的話:“當初是因為我們幼稚,做起了通訊產品,隻不過回不了頭而已。”而葉鳳英的說法是:“那時沒想太多,想得太清楚就不敢做了。”何其相似乃爾。
【案例一】
“你永遠不會計較你家裏用的醬油是貴了20%還是50%,因為它在你的家庭日常支出當中所占的比例實在太微不足道。同樣,漆對於一輛汽車的總成本來說占的比例非常小,而它的潛在風險卻很大,因為這是汽車的‘麵子問題’。”
維新:成本之外的較量
文/鄧地
“‘維新到底是何方神聖?維新有什麼秘訣?維新背後的高人是誰?’一聽有同行問這些個問題我就忍不住想笑。”45歲的維新集團總裁葉鳳英說著說著真的就笑了起來。
其實,這些問題倒並不見得真的很幼稚。這家總部在香港,主要生產和經營基地設在深圳龍崗的製漆企業成立才剛剛8年,如今年產汽車原廠漆、修補漆和建築塗料6萬5千噸,年銷售額僅汽車原廠漆(OEM)一塊就達到1.6億元,已經成為中國本土最大的汽車原廠漆供應商,市場占有率接近20%,服務於一汽集團、哈飛汽車、昌河汽車、江西五十鈴、天津汽車、廈門金龍等10多家重要的國內汽車製造企業。這樣的成績對於一個毫無外資背景和技術基礎的私營企業來說無疑是有點“拍案驚奇”的味道——要知道,汽車原廠漆是整個塗料產業中最高端的品類,國內供應商的平均產量不過數千噸,甚至一些在塗料業浸淫多年的國外巨頭都不敢涉足這一領域。
就中國國內市場而言,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先後從日本、奧地利、德國、荷蘭、美國等國家引進建立了數十套汽車塗料生產裝置,對中國汽車塗料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起到促進作用。但是中國汽車塗料的品質與國外先進企業的產品相比,還是存在較大差距。所以中國汽車漆市場的集中度非常高,美國杜邦、PPG、德國巴斯夫、日本關西塗料等國際品牌加上維新總共占據了全國約90%的市場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