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飛鷹的“縫隙”之旅
文/萬中興
當國內的一些企業把價格戰打出國門,在海外市場掀起陣陣降價潮時, 浙江富陽這家毫不起眼的造艇公司,已經悄悄地把他們的產品“劃進”了2004雅典奧運會 ,“劃進”了全球14個發達國家和地區,他們的價格也在不斷的上升,高端賽艇的價格甚至居全球之首。
在18年間,飛鷹公司在無畏氣魄和德國賽艇製造大師鼎力扶持中穩健成長,完成了從一個小作坊到世界最大賽艇專業製造公司的的蛻變。
2004年,飛鷹公司生產銷售了2500條賽艇,數量居世界第一。按今年接到的訂單來算,2005年的產量將達到3000條,將占到全球市場(10000條)的30%。他們的“無敵”牌賽艇絕大部分銷往國外,其生產總量的4%供應國內市場。
飛鷹的“縫隙”(Niche利基)之路走的似乎很順利,順利得讓人羨慕。德國“活雷鋒”克勞斯先生的青睞是偶然,飛鷹在賽艇這個極其狹窄的市場裏孜孜不倦的鑽研才是必然。
見縫插針
熊樟友是個認準了目標就一往直前決不回頭的血性漢子。1985年,已經38歲的熊樟友在這個不算小的年紀辭去公職,拚湊了20000元開始尋找人生的新起點。
富陽當時的造艇廠有十來家,利潤相當可觀,熊樟友就是奔著這點盯上了賽艇製造。“這條縫很小,全國所有的比賽和訓練用艇年需求量不過200條,但我就是要在這條窄縫裏求生。”熊樟友說。
他租下了家鄉鹿山村一間閑置不用的大禮堂,把自己關起來和幾個從上海“挖”來的師傅一起,研究外國賽艇的品質、材料甚至款式,想仿製一條出來。
1986年3月,他們的第一條“雙人單槳無舵手”木質賽艇在“屢敗屢戰”的摸索中誕生了。同年4月,“全國優秀選手冠軍賽”在西湖上進決賽,進入決賽階段的共有六艘賽艇,其中五艘是進口的,另一艘就是熊樟友剛剛造出的那隻“雙人單槳無舵手”木質賽艇。前來觀賽的熊樟友比參賽的運動員還要緊張,他默默地為自己的賽艇祈禱。誰也沒有想到,奪得“全國優秀選手冠軍賽”金牌的就是熊樟友的這艘初出茅廬的國產艇。
此次“意外”的成功讓熊樟友欣喜不已,他把賽艇的商標注冊為“無敵” 。
1989年,就在他建造新的賽艇製造廠時,由於建築隊偷工減料,那間兩層廠房在即將完工之際塌了,而這間廠房是為北京亞運會預定60餘條賽艇準備的。
“那時,我仿佛落進冰窖,心涼透了。”熊樟友說,“我硬著頭皮給亞運會籌委會發了一封電報,說明自己的困難,請籌委會另想辦法。籌委會很快回了電,措詞明確堅決,‘困難理解,但所訂的賽艇必須保質保量按時交貨,一條也不能少。’”。
那時距亞運用艇交付一共隻有20餘天了,熊樟友明白,這次要是交不出這批賽艇,這碗飯他也就算是吃到底了。然而要拿出這批賽艇,又談何容易,他的家底都在這次塌房事件中用光了。他牙一咬,賣掉自己的住房,又東挪西借才湊齊了生產資金。
終於在短短的20天裏保質保量地拿出了61條賽艇。保證了亞運會的正常進行。”
1990年,他走出國門了解國外的造艇技術。美、德等國的賽艇讓他知道了自己的木質艇已經落伍了一大截。回來後,他毅然投資請航天部的專家研製開發中溫固化碳纖維“蜂窩”賽艇。
1991年7月,“蜂窩”賽艇終於試製成功。這種無敵蜂窩艇雖在原來的基礎上跨了一大步,可是與世界一流的造艇公司相比,差距還是巨大的。即使有些國外訂單,外國人看中的隻是低廉的價格,而不是質量,他們僅僅把無敵艇當作運動員的訓練艇。後來幾年,“無敵”艇的技術和產量一直徘徊不前。
縫是找到了,但怎樣把針插得更深?
熊樟友造世界一流賽艇的願望怎樣才能實現呢?
接下來的故事就定格在1994年9月,世界賽艇錦標賽在美國舉行,一位德國人——克勞斯意外發現了來自中國的無敵艇。就是這點“意外”帶來了“無敵”艇質的飛躍。
取而代之
“我們一起同時起步的賽艇廠有3家,現在另外兩家的產量隻是我們的零頭,在克勞斯剛來中國時,他們也曾請過,克勞斯也一視同仁,很樂意幫助他們。可在後來的接觸中,克勞斯因為他們的短視和三心二意而放棄了努力。”熊樟友說,
克勞斯最終選中了飛鷹!他在這裏找到了共同目標——打造世界一流的賽艇。
“他是一位令人尊重的長者。” 熊樟友說,“他沒有提出任何報酬要求,說扶持我們是他的責任。1995年正月初八從德國來杭州,一下飛機就直接到了我們作坊式的小廠。他毫不客氣地指出了我們的很多生產上的錯誤,並要求我們從即刻起就要站到全球的高度,用新的理念和新的技術去打造世界頂級的賽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