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係列(第2輯)23(1 / 2)

2

之江有機矽:科技製勝

有機矽,這一不被大家所熟知的行業,卻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現代都市,大廈群立但風格各異,以玻璃幕牆為代表的大廈正主導著現代化建築的潮流。但是玻璃幕牆卻是懸在城市上空的一顆顆“定時炸彈”,由於幕牆沒有任何機械鎖固件連結,僅僅靠結構膠將其牢固地連結在金屬框架上,所以如果玻璃幕牆所使用的矽酮結構膠達不到標準將產生可怕的後果。這就賦予了有機矽行業的高要求、高門檻。據了解,1997年我國玻璃幕牆竣工麵積已逾500萬平方米,消耗矽酮結構膠達4000噸左右,其中90%以上是由美國通用、道康寧、德國漢高和法國羅納等國際公司提供。幾乎壟斷了國內矽酮結構膠市場。而以何永富帶領的杭州之江有機矽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之江”)從1995年借的50萬元人民幣創業到如今,年產值已達3億元人民幣,市場占有率達到30%。從一個默默無聞的民營小企業,一躍而成為全國有機矽行業的三大企業之一,被國家科技部認定為行業重點企業,被浙江省列為高新技術企業。其創建的金鼠牌矽膠係列產品,成為矽膠行業第一個全國知名品牌,暢銷國內外。讓我們來追尋之江的發展曆程。

艱苦創業

1995年,已是會計師的何永富在蕭山財政局有著一份年薪五六萬元的工作,這在當時已經讓很多人羨慕了,但是當他看到國內使用的結構膠密封膠大多從美國、德國進口時,他按奈不住了,按照何永富現在的話說:當時有一種使命感,立誌振興民族工業,就義無返顧的做下去了。可是當時一無設備,二無技術,資金短缺,生產這樣科技含量極高的產品,談何容易。沒有生產設備,購買新機器要花很多錢,隻好買舊機器改裝。沒有科技力量,要出產品更是不易,於是何永富趁國家有機矽會議在成都召開,專門趕到成都,請剛退休的有機矽專家倪宏誌教授出山,約他到蕭山這塊熱土上共圖大業,倪教授本來準備和老伴去美國看望女兒去的,然而卻被何永富的真誠所感動,更被他的立誌振興民族工業的使命感所感動。最終60歲的他毫不猶豫地從成都來到蕭山,在條件極端簡陋的情況下,與何永富他們一起日夜奮戰,連續數月,研製出了公司的第一個產品——中性矽酮膠。

之後“之江”又陸續開發出了JS-6000單組份矽酮結構膠,JS-8000雙組份矽酮結構膠等。公司幾乎每年推出新產品,種類不斷增多,性能不斷優化。到2003年,共六大類產品問世,在矽酮係列膠基礎上,成功開發並投產了中空玻璃聚硫膠,環氧樹脂石材幹持膠、化學錨固膠和聚氨酯發泡沫填縫膠等產品,延伸到了工業、汽車、電子、電器等領域。這使“之江”很快成為國內矽酮膠行業產品品種最齊全,規模最大的企業之一。高端產品的多樣化,質量、性能的穩定可靠,也讓之江的產品行銷海內外,“金鼠”成為響當當的名牌。2004年底,“金鼠”牌矽酮密封膠被北京2008年奧運會重點配套建設項目所采用。

人才戰略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屬於高科技的矽膠行業,科技越發成為企業發展的最大動力,占領科技的製高點,對企業的取勝尤為關鍵。說何永富愛才如命求賢若渴一點也不為過,創業初期,資金奇缺,他自己出資3000元到成都請有機矽專家倪宏誌教授出山,正是倪教授的到來,以他的專長和廢寢忘食的努力,為“之江”的矽酮膠試製成功立下了汗馬功勞,使“金鼠”與歐美生產的同類產品“欲與天公試比高”。對於專業人才,何永富也是“多多益善”不惜重金,先後引進劉明、鍾文德、陶小樂這些技術精英。引進後何永富為這些專家營造了一個寬鬆、溫馨、舒適的環境。住房問題、車輛問題、實驗設備問題、試驗場地問題,一一考慮周全。現在已是公司常務副總的劉明、副總鍾文德、技術中心主任陶小樂都說:企業為我們搭建了一個平台,才能使自己有了施展才華的機會,我們應該為企業奉獻自己的聰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