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係列(第2輯)26(2 / 3)

所以,如果真論“不熟不做”的集大成者,現在60多歲的梁慶德比當時60多歲的潘寧做得更好更穩。“不熟不做”不僅指產業範疇的投入,而且也是對文化適應問題的警惕和鑒定。

相對於上述兩個前輩,46歲的顧雛軍可能沒有那麼多框框套套。但他的自信也是來自他對行業的“熟”。他曾經為自己不是玩資本而辯解說,一個人假如賣十年豆腐,也一定會做出比別人更好吃的豆腐。另一次,他則說,對經銷商,科龍總是款到發貨,而對供應商,則可以用承兌彙票支付,有八九個月的滯後期,所以,做科龍這樣的家電企業就好比拿到一張“長期飯票”,幹嘛要玩資本?——不錯,顧雛軍家電從業史可不是從夢幻般擁有科龍時計算,而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他在廣東惠州創辦小康空調時就已開始。

但是正如前文所述,顧雛軍身上的戾氣太重,他在惠州的那段並不愉快的創業經曆以及更早時候進行的關於“顧氏循環理論”的正偽之辯,使他積怨太深太重,以至負氣遠走英倫,終於在“一不小心”就先後在英國、加拿大做了老板、香港上市融資5個多億港幣之後,翻身做主人的感覺太過強烈、美好,自負狀態迅速釋放(膨脹)成極度自戀狀態,於是,原本執著固守莊園的顧雛軍,內心終於被一頭資本狂牛打破了平衡,他在打造自己帝國城牆時,每砌一段,未嚐不是拉散他骨架的一次自戕式舉措。

2003年5月收美菱電器於囊中;同年7月份,收購西冷70%的股權。同時,格林柯爾與南京斯威特集團搶食小天鵝,並爭購小鴨電器;12月,顧雛軍以4.178億元,通過揚州格林柯爾協議收購了亞星客車11527.3萬股國家股(占總股本的60.67%),進軍汽車業;隨後,馬不停蹄地收購了國產汽車軸承第一品牌襄陽軸承。盡管已掌控4家A股公司和1家香港創業板公司,顧雛軍的資本運作仍未停歇。2004年8月,格林柯爾以1.84億元的價格收購商丘冰熊冷藏設備有限公司。需要說明的是,南昌格林柯爾工業園、吉林吉諾爾並購項目等尚未計算在內。

一般而言,地主的心態是穩字當頭,力求一切可以以經驗操控,講究穩中求勝,而資本家概念則是無利不起早,富貴險中求,所以,隻要作出機會判斷,即使遊走法律邊緣也在所不惜,除非身敗名裂為止,否則決不歇息。

顧雛軍是在哪一樁並購決策時讓自己的理智做了正負極分裂的?不得而知。但是從他曾對媒介表示進入汽車行業隻是因為按捺不住寂寞,因為當時“美的格力無機可乘,家電業並購無事可做”一事來看,顧對自己企業治理手腕的迷戀已經讓他中毒不淺。

第二重矛盾

治亂能手,職場惡人。

以顧對得意的科龍為例,即使在找不到靠山、最失意時,顧仍對這些成功數據念念不忘:三年來,科龍銷售收入從43億到85億,出口從6700萬美元到4.17億美元,稅收從2.1億到5.6億,雇員從2萬人到3.5萬人。

在我看來,顧在科龍的成功源於夠“狠”敢鬥。

自2002年早春的某個上午開始,經過三年多時間的“征服”,如今的10000科龍人(科龍官方數字是20000人,加上促銷員近3萬人)對顧雛軍的稱呼,基本上是“顧老板”、“顧董”或“顧總”之類,曆來油滑、世故的營銷人員則會在任何顧雛軍沒有親臨的場合,用“老顧”代替那個擁有1/5科龍的投資者。至於顧雛軍本人,在某些需要加重語氣強調員工別忘了自己身份的場合,會用“本老板”稱呼自己;而在某些小型會議上,當他認為屬下一些說法不當時,他會毫不遲疑地用“你這個農民”以示教育。

不管怎樣,當初對“入侵者”顧雛軍抱有敵意的科龍人,認同了顧雛軍給予的工作機會,認同了商業交易中最簡單的“等價交換”原則,這正是顧雛軍所需要的,盡管他一直希望員工們應該更多一些感恩心理。

作為一個一直遭受腹誹的資本遊獵者,顧雛軍是否會有耐心、有能力管理科龍、持久建設科龍?現在,顧雛軍用事實證明他在企業管理上雖然不是高屋建瓴的大師,但是也是一個卓有成效的治理高手。

●要事第一,刪繁就簡

在科學界沒有受到尊重的顧雛軍一直為之耿耿於懷,但是這種學業訓練顯然已經給了顧雛軍此後的從商經曆很多幫助。譬如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可以想象,在收購科龍之初,科龍的前景一片混沌。而顧雛軍的治亂功夫是如何施展的呢?

1、建立資本舉手規則。

盡管科龍千瘡百孔,但是顧雛軍對這筆由5.6億降至3.48億的購並生意顯然非常滿意。在2001年12月23日舉行的科龍電器臨時股東大會上,履新董事長一職的顧雛軍與前任徐鐵峰握手拍照,徐抬著頭,貌似堅強的目光裏充滿複雜的情愫;顧低著頭,但笑容掛滿了他粗壯而短的脖子。

顧雛軍正式到科龍“上班”選在2002年1月8日。他拋棄了徐鐵峰使用過的辦公室,原因是他早就找香港大仙算過,9樓運相不佳。他選擇了10樓,用意非常明顯:把不佳的運相就此“踩在腳下”。——相比起科龍的老董事長潘寧、二任王國端和三任徐鐵峰,顧雛軍的商人本色無疑更純粹。他用一種迷信的方式告訴屬下:他求財而來,所以,會真正惜財、重財,對企業的財路負責。

同時他在第一時間發布了進入科龍的第一個宣言:“在企業扭虧為盈之前,我隻拿1元錢薪水。” 顧雛軍借此表達了他經營科龍的誠意和使命感,在私底下,他的表白無疑更加真實可信。他說:“以前我不是很勤奮的人,在格林柯爾隻上半天班。但到科龍,不兢兢業業做事肯定不行,要用100%的時間做事。如想在科龍當甩手掌櫃,馬上虧兩個億給你看看,5個億也有可能。”——他虧不起,也輸不起。

因此,在他最初與科龍幹部員工接觸的多個場合,顧雛軍總會用急速的語調(有時連喉嚨裏的咕嚕聲一起帶出),不斷地從牙縫裏蹦出高亢的聲音:“你們花的每一塊錢,就有我的兩毛錢。如果我認為你花錯了,我就有權處理你,甚至解雇你。沒什麼好說的!大家聽起來可能不舒服,但是我有科龍的20.06%的股份,你花一塊錢有我兩毛錢,這個說法肯定是很正確的。”

2、迅速控製核心部門。

顧雛軍進入科龍帶了3個人。因談判收購事宜立功的劉從夢被任命為科龍總裁,主管政府、金融、股市等機構的相關公關工作;跟隨顧雛軍多年的嚴友鬆被任命為主管傳播的副總裁;而年輕的財經博士薑源則被任命為財務總監,以填補上任未幾就抽身而去的財務副總裁麥建光留下的空缺,主要目的是嚴控財務支出及外供商的遴選和審計。

對於當時的科龍,最要命的幾件事無非如此:首先,科龍的資金流不能斷,數家銀行已經凍結科龍股票,必須營造一種信心去融化堅冰;其次,科龍的聲譽不能再往下跌。企業巨虧、高官巨薪再加上被人收購,對曾經不可一世的科龍形象來說,有如廣島遭受原子彈襲擊;第三,在銷售造血功能低下的情況下,科龍的“內出血”渠道必須截斷。尤其是財務這一塊,一直到現在,如果不能征得薑源審核同意,一筆超過5000元的費用支付,就算副總裁簽字,十萬火急,也照樣胎死腹中。

顧雛軍的沉穩、高明至少有科龍收購華寶的前事可以反襯。1999年8月,一夜之間,華寶的原管理層人員全部改任副職,而以“征服者”、“政權接管者”姿態出現在華寶的科龍幹部則拍胸拊桌,號令上下。很快,“征服”結果就變成了格力老總朱江洪所不齒的“科龍隻接收了華寶的廠方和機械,而人才和渠道什麼都沒得到”。

●以“法、術、勢”治軍

顧雛軍自嘲是個“沒有得到認可的科學家”。但他的管理理念甚至人生理念都是推崇簡單的。他曾經說過:“我進入科龍沒有做什麼懸乎的東西,隻要把最簡單的執行下去就是正確的。招數太花了,不一定能達到你的目的。就像以前我做學問時,最簡單的東西不會錯,但是要用300頁來證明的東西不知道哪個地方就會出錯。”

顧雛軍的簡單管理源於一個簡單的人性假設:“人都有惰性和奴性,在沒有辦法自我戰勝的情況下,鞭子是最有效的管理工具。”善用“鞭子”的顧雛軍,為此常開色厲內荏的會,隻要顧雛軍一開講,其他與會成員,不管是總裁還是副總裁,都隻能臣服一個權力詞彙:那叫“獨裁”。

這方麵以“整風運動”為例,殺威棒是從最碰不得的那幫營銷牛人開始下手的。

2002年8月,顧雛軍開始對營銷係統“動刀”。這是因為一者該冷凍年度行將結束,戰無好戰;二者因為在進入科龍之後宣布2001年巨虧15.6億——已經為2002年實現扭虧為盈埋下伏筆,經過大半年的觀察,顧雛軍發起“整風運動”。

既然是“整風”,當然拒絕評功擺好、自我標榜或扮可憐伸手要資源這些日常功課——做過營銷經理的人都知道,如果不會評功擺好、自我標榜,遠在千裏之外的總部領導很容易當你透明;而如果不善於“扮可憐”,不懂得“會哭的孩子有奶吃”的道理,不僅搶不到總部資源,而且問題會嚴重得多——極有可能被視為“不積極、不上進”而被遣以下課。所以,“識做”的營銷經理電話彙報時一般隻講兩方麵的內容,一是講想法,拍胸脯表決心;二是講困難,要政策,討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