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係列(第4輯)23(1 / 3)

【第一學習】 CEO客廳:對話潘瑞榮

潘瑞榮:上海實業歐洲公司總裁,上海外國投資促進中心漢堡代辦處首席代表。

張非冰:漢堡駐上海聯絡處公關及特殊項目經理,《案例。》特約記者。

【案例提示】

對於中國的企業如何走向海外、拓展國際市場和國外的公司合作以及怎樣規避一些風險,更有針對性的投資等等,本文就此對上海外資投資中心駐漢堡首席代表潘瑞榮的采訪或許能從一些層麵上作出回答,雖然他所談到的部分內容是德國漢堡方麵和中國企業的合作與比較,但我們仍然可以從這裏找到對拓展海外業務的中國公司有所幫助的參考。

◎張非冰:當初出於什麼樣的考慮,把漢堡作為你們的選擇地?

◎潘瑞榮:我們企業的前身是中國對歐貿易促進中心的上海部,後來作為上海對歐洲貿易的一個平台。當時對外貿易還沒有開放,有對外投資的限製,不能在外麵設立代表處和貿易機構。而漢堡是中國進入歐洲的一個橋梁和大門,當時上海有很多外貿企業派駐在我們公司,借這個平台進行和整個歐洲的貿易,比方說,中海(China Shipping)最早就是設在我們裏麵的一個部,現在它獨立出去,成為一個很大的公司了。

◎張非冰:現在上海出口到漢堡已經有一定技術含量的東西。有沒有高端的,高科技的產品?

◎潘瑞榮:好像還沒有。但我知道許多公司在摸索著做。中國的中藥,像靈芝,有一定中國傳統,技術含量的藥都在申請到德國去。

◎張非冰:中國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到漢堡去投資。以前中國人到國外做的多是中餐館,現在從行業結構方麵有沒有一些變化?

◎潘瑞榮:比如上海真正說得上在德國投資的有兩個。一個是鋼瓶廠,另一個是上工DR公司。現在來看,國內的一些行業比如醫藥,機械製造,船舶零部件等,許多企業有投資漢堡的想法,可真正做到還有個過程,不是那麼容易。

◎張非冰:主要是哪方麵的問題呢?

◎潘瑞榮:我們國內的企業普遍地對對外投資業務並不熟悉。還在摸索和學習的過程中。我舉一個例子。我們國家的外彙管理部門並不知道你對外投資的時候,怎麼給你把錢辦出去。就上工來說,它為爭取一次外彙的額度,包括將來的銀行擔保,都不十分清楚程序怎麼走。提交德方的材料也不知道該怎麼弄,僅僅靠企業自己是不夠的,必須和非常專業化的公司和機構合作才能成功。對中國來說,國內的並購經驗是有了,但國際並購要複雜的多,光憑一個企業自身的力量來做很困難。

◎張非冰:您覺得政府方麵能不能做一些什麼事情來幫助中國企業解決這些問題?

◎潘瑞榮:我和一些銀行,也和上海的一些投資公司探討過這個問題。以前我們隻是告訴中國企業怎麼按照德國的法令去購買德國企業,其實光有這一條還不行。必須告訴他們怎樣組織一個團隊,隻有把團隊組織好了才能去做。更重要的是,企業買回來還要去整合它。要整合它,首先對這個企業的新老團隊有非常高的要求,有沒有共同的法律語言,財務語言,技術語言,管理語言,包括對市場的看法,有沒有共同的市場語言?如果在這五個方麵都沒有一個很好的溝通的話,這種收購行為很危險。所以說企業在對外投資的時候不僅需要一個好的總體商業計劃,而且需要一個能夠實現這個商業計劃的國際化的優秀團隊,這就需要培養。政府是可以作到這一塊的。這樣可以比較大的推進對外投資的發展。否則我擔心許多問題會出現。比如說,中國企業按中國的企業標準生產,德國企業按德國標準。在並購過程中,無非是把我們的長處和德方的長處合並起來,但如果雙方執行的是不同的標準,就不可能在一個技術平台上進行技術改造和提高。首先要獲得雙方標準的統一,做到德國人認可,中國人也認可。德國人很擔心你把我的產品做差了,把我比較好的品牌做砸了。中國企業也會有問題,我以前做得很好,到你這兒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總進不了市場。這是一個非常實際的問題。

◎張非冰:我們也了解到,現在漢堡一直在強調和中國的合作交流。尤其漢堡也很希望有更多的中國企業去漢堡投資。漢堡市政府目前為止有沒有非常具體的措施、政策能幫助中國企業克服在並購和投資中遇到的問題。比方說,提供專家或資金上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