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案例】 張無忌的零距離管理模式
管理的距離,對於中國式企業特別重要。領導如果坐上神壇,把自己高高在上地供奉起來,當然有不親民的嫌疑。但是如果像張無忌這樣,隨和親切之餘,性格淺薄被人一眼就能看穿,卻也不能成為一個成功的領導。
沈威風:財經作家,著有《職場紅樓》、《職場金庸》等。
如果老板是好人
《倚天屠龍記》中的張無忌是金庸筆下第二個接近理想的男主角。他在企業管理方麵,還是有一定政績的,例如成功地將明教本土化,而且由邊緣的外來企業,一躍成為中原武林之中的領跑者集團。明教在張無忌手中重新發揚光大,號令武林,張無忌居功至偉,但是仔細研究張無忌在明教中的所作所為,張無忌在利用他黑白兩道雙吃的先天優勢,海歸派技術領先和正統中原派的道德優勢,一鼓作氣將明教壯大成一個大企業之後,他在管理上所犯的錯誤,也足夠寫一本書,來證明自己其實真的不是一個好領導。
張無忌在勉勉強強、推推讓讓、不情不願地做了明教的教主之後,知道自己才識俱無,處分大事未必妥當,所以事事都與楊逍,外公殷天正等商量。這種情況,其實一直延續到一部長篇小說結束,張無忌的管理才能還是沒有什麼進步,楊逍說什麼,他就做什麼,後來愛上了趙敏,自然就是媳婦說什麼他做什麼,自己除了該出頭打人的時候露幾手神功,大凡需要智力上的問題他自己是一律欠奉。這個腦子不如別人好使,也怪不得他,能任用能人,把教務管理得井井有條,也算張無忌一個人事上的功勞。但是總的來說,張無忌管理明教,不是以才幹管理,而是講德行,靠個人的魅力舉止,把教友們集中在他的周圍。這個做法,適合民營企業小老板,但是管理明教這樣教徒甚廣,以奪天下為大誌的大組織來說,就有些兒戲了。
張無忌經常突出自己的寬厚仁慈,但是以德報怨得太過了,未免賞罰不分,難以服眾。所謂以德報怨,何以報直?當日光明頂一戰,名門正派殺了無數明教教徒,張無忌帶著幸存者從地道裏衝出來,他也親自指揮明教的人如砍瓜切菜一般地殺了無數來攻的正派人士,死傷無數,停下手來,他便對手下說,“本教和中原各大門派結怨已深,雙方門人弟子、親戚好友,都是互有殺傷。此後咱們既往不咎,前愆盡釋,不再去和各門派尋仇。”這事他張無忌正邪兩派都有淵源,都是親戚,自然說起來容易,但是底下眾人聽了,心頭都是氣忿不平,良久無人答話。
他不替名門正派報仇,也不替明教死難者報仇,算是大家揭過這場過節,兩不相欠,也就算了,但是後來製造事端,想挑起明教與武林門派爭鬥的趙敏一幹人,做了那麼多事,他因為愛上了趙敏,也就過往不咎了。害死他父母的罪魁禍首,趙敏手下那幫投靠了蒙古的高手,後來落在了張無忌手裏,他也統統一句以德報怨,就算了。周芷若幾乎害了他表妹,害了他義父,害了他的心上人,他最後見周芷若怕的厲害,心也立刻軟了,當然他從來就沒有起過要殺周芷若的心。就算大仁大義的老一輩代表郭靖,見了殺害自己父親的段正德,也會分外眼紅,白刀子進紅刀子出,結束了那小子的性命。張無忌的心究竟是什麼做的,棉花也沒有這般柔軟吧。
張無忌不為別人報仇,到最後竟然心軟到傷害自己性命的人,也輕輕放過,不施懲戒。朱元璋見明教日益做大,張無忌身為教主,他們行軍打仗打下來的天下,日後給張無忌坐了天下,心有不甘。於是朱元璋不顧年輕時候和張無忌的情分,施了迷藥,知道張無忌醒了過來,就和徐達常遇春在帳外說話,誘得張無忌以為徐達和常遇春也沒義氣,為了富貴,要加害於他,於是張無忌心灰意懶,自己走了。張無忌明知朱元璋有了二心,又誤會了徐達和常遇春是小人,對不起自己,卻忍氣吞聲咽得下這口氣,是個奇跡。他已經將武穆遺書傳給了徐達,如今見了徐達這般忘恩負義,就該立刻暴起,出去取了那廝的性命才是,否則不要說不符合他事事為人民著想大仁大義的性格,簡直對不起這部久經磨難終於傳到他手上的武穆遺書。
結果張無忌這一走,明教落到了朱元璋手裏,朱元璋登基之後,反下令嚴禁明教,將教中曾立大功的兄弟盡數殺戮。而朱元璋自己刻薄寡恩,多疑善變,登基之後大殺功臣,他後世子孫也沒幾個像樣的,終於成就了明朝這一中國曆史上最昏庸最混亂的朝代,中國長達二百七十年的明朝苦難曆史,說起來這筆帳都要算到張無忌頭上。可見一個領導,光會施恩,不懂報仇,禍害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