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禮儀是家庭幸福的資本(3)(3 / 3)

在我們的文化中,父嚴母慈的傳統非常悠久。由於長期男尊女卑的意識,父親往往被認定為家庭權威代表,孩子覺得難以親近。在管教子女方麵,父親扮演指揮官和仲裁人的角色,是唱白臉的。而母親主要采取理解或合作的方式,對子女提供照顧、幫助克服生活上的困難,是唱紅臉的。

其實,在孩子麵前,隻要夫妻同一張臉就可以了。隨著單親家庭、再婚家庭的出現,衍生出更多父母角色定位的問題,現實生活中父母的角色具有更大的彈性。但歸根結底,對一個家庭來說,需要的不是“嚴父慈母”,也不是“嚴母慈父”,而是每個家庭成員要在孩子的教育上態度一致,集“嚴”、“愛”於一身。教子有方、愛子有度,如此配合默契才能取得孩子的信任和尊重,也才是給孩子的最有利的成長環境。

現在的孩子都很聰明,你隻要把道理給他們說明白了,他們也知道什麼是好的。並不會在知道錯的時候還刻意堅持。所以當您發現,有重複了成百上千次,並對孩子板起臉也毫無用初的時候,您首先要做的就是放棄比以前的那種做法。不做都比瞎做強。威嚴並非建立在翻來覆去的基礎上,即便用再嚴厲的語氣重複同一句話,沒有起到相應的效果也是枉然。對孩子提的要求,一句必須有一句的效果,就拿剛才的洗手為例子,每天都要重複三次,早中晚,如果隻說一次就能達到效果該有多好,家長的三令五申隻會讓孩子覺得羅嗦,麻煩,不把要求當要求,反而一貫的散漫。

任何時候,都不對孩子撒謊

童年的生活小事是決定一個孩子以後是否能做大事的關鍵。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語言是父母和孩子溝通的重要渠道。作為父母,在和孩子說話的時候要注意避免使用成人化和模棱兩可的語言,因為在孩子的意識裏,隻有是或不是、行或不行,沒有“看情況”、“差不多”等不確定的語言。所以,我們家長和老師們一定要在孩子麵前,注意使用兒童化的語言,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成為孩子的“大”朋友!

培養孩子誠實的品德,孩子是否具有誠實的品格對他將來的發展至關重要,所以要給孩子創造一個寬鬆,愉快,民主,和諧的家庭氛圍;經常講一些“做人要誠實”的道理;要滿足孩子合理的要求和願望;要有正確的教育方法;製定一些規則並嚴格要求;成人要以身作則。

以大人的經曆,要技巧性的哄小孩不是難事,為什麼要這麼直接的騙他呢?告訴孩子你去拿東西,媽媽在這裏等你,結果孩子拿了東西出來,媽媽已經溜掉了——這種被騙的經曆教會他什麼?這教會他:媽媽說的話不可信,因為媽媽是個沒有信用的人。

有的朋友說她的孩子就不行,會吵著要在媽媽身邊,怕媽媽會在自己拿東西的時候走掉。其實,如果國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家長們應該好好想想。自己是不是曾經用國這樣的方式欺騙孩子。

很多大人肯定都會記得自己小的時候被父母欺騙的,並讓他們大笑不止的事情。例如一位四十多歲的女性就回憶起曾經被家長騙的一件事情時,仍然覺得又好氣又好笑。那時她才四歲左右,發現弟弟有“小鳥”而她沒有。就問爸爸為什麼。爸爸聽了笑笑說:“哦,你的‘小鳥’收在後麵那個雪櫃裏。”那時我們住在老房子裏,後來六歲過後搬到新房子。直到我十一歲為止,隻要有人開玩笑問我,我的“小鳥”在哪裏時,我都會很認真的回答他:“在龍運的雪櫃裏。”我一直以為自己真的有“小鳥”藏在雪櫃裏,隻是大人在當年搬家時一時大意沒有把我的“小鳥”也搬來。每次大人們聽到我的回答都大笑一場,但奇怪的是,沒有一個人向我解釋女孩子是沒有“小鳥”的。為什麼?因為他們認為我是小孩子,我懂什麼?

大人騙小孩子好象很小事,但小孩子說謊時又讓大人緊張成什麼似的——沒有以身作則的大人有沒有想到這可能是讓孩子有樣學樣的好機會呢。西方父母在這一點就做得不錯,他們常花時間來與孩子溝通和解釋,把孩子當大人般來尊重,而不為了自己的方便而騙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