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孩子的成長,那麼在生活中,哪些話又是父母永遠都要從大腦中抹去,並從不出口的呢?
第一句:揍死你。如今仍有相當多的父母用打罵的手段來管教孩子。打罵孩子的時候,氣憤至極的父母還會脫口而出:“揍死你!”像這一類空洞的話,隻會降低父母的威信,不會有任何實際效果。
第二句:你真笨。懂事的孩子最怕別人說他笨。他不明白自己為什麼總是出錯,學東西這麼費勁。也許,多年之後他能證明自己不笨,可當時心裏就像壓了一塊大石頭。“你真笨!”這三個字從自己父母口中說出來,孩子心裏會有多麼難受。
第三句:他打你,你就打他。如今社會進入了競爭時代,有些孩子的父母也“與時俱進”,不再講究“溫良恭儉禮讓”了,當孩子在外麵受到“欺負”後,父母直接教唆孩子,“隻要他打你,你也要還手打他。”
第四句:爸爸求求你了。當父母拿孩子的頑劣實在沒有辦法時就會拋出這麼一句話,這麼做,隻會讓孩子更“囂張”,到最後“軟硬不吃”,父母也無法管教了。
第五句:滾遠點,想去哪裏就去哪裏吧。對於管教無效的孩子,父母最後總會發出這樣的“通牒”。其實,這樣隻會讓孩子走上犯錯的道路。
第六句:都怪爸爸沒本事。“我沒本事……”是一些混得不好的父母的口頭禪。他們在和孩子交談時把自卑感表露無遺。這樣做無形中會把自卑感“傳染”給孩子。
第七句:你再不聽話,就把你喂給小狗去。類似這樣“恐嚇”的教育方法仍是當今社會中很多父母的一種做法,如此的恐嚇孩子,隻會給他的身心健康帶來許多不良影響,會使他們對同類事物產生懼怕感,造成膽小、怯懦、軟弱的個性品質。
第八句:是爸爸好,還是媽媽。這句話多屬於玩笑話,卻也是不能隨便亂說的。在這種“比較”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長大了都會說奉承話,隻說別人愛聽的,反正是哄著他們玩,也不必講真話,長期以往就會扭曲人格。
第九句:我不要你,把你關到門外頭。有的時候,父母為了懲罰孩子所犯的錯誤,就會做出類似這樣的舉動,其實這麼做,隻會讓孩子的自尊受到更嚴重的傷害。
第十句:她是我們家傭人,我們有權罵她。無論發生什麼事,父母對孩子都不要說:“她隻是個保姆。”這樣的話是極富階級觀念的,讓孩子意識到她是傭人,長此以往,就會讓孩子不懂得尊重別人,不尊重保姆曾為家庭所付出的努力。
教育孩子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事情,千萬不要因為一時的疏忽,而給孩子以後的人生留下一些抹不去的陰影。
不要偷看子女的日記
給孩子一片自己的天地,讓他自由地飛翔。
亮亮今天剛上高一,最近一放學回來,他就躲在自己的房間裏不出來。作為母親,她很好奇,兒子最近在“忙”些什麼呢?所以,有一次,當亮亮出去玩的時候,她偷偷地走近亮亮的房間,看到桌上放著一個別致的日記本。
她很奇怪,以前孩子是從來都不寫日記的,怎麼會有日記本呢?她看亮亮還沒回來,於是就悄悄地打開日記一頁頁地看下去。當看完日記以後,亮亮母親的心情很沉重,原來孩子寫的都是關於一個女孩子的事情。難道,亮亮談戀愛了?可是他還剛剛是一個小學生啊?
在這種矛盾心理的驅使下,亮亮的母親從此後,每天都要悄悄地跟在亮亮後麵,看他到底出去做什麼。然而,有一次,卻被亮亮發現了。他質問母親為什麼要跟著他,母親一時語塞,隻好問他是不是在談戀愛。亮亮聽了,更為氣惱。他覺得自己的隱私權被侵犯了,自尊心受到了極大的傷害。為此事,亮亮整整一個星期沒和媽媽講話。
看孩子的日記,似乎已經成為父母了解孩子的一個途徑,但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他們著實不喜歡這種了解方式,那麼作為父母的,能不能換一種方式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呢?
不要處處限製子女的行動
永遠庇護在母親翅膀下的小鷹是不會成為一隻威風凜凜的雄鷹的。
在任何一個家庭中從孩子刮刮落地,父母就把她當作手心中的寶而捧著。無微不至的關懷著、疼愛著……夢凡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