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禮儀是家庭幸福的資本(6)(1 / 2)

可是,難道因為父母擁有大海般的心胸,我們就可以肆無忌憚地對父母發火,發牢騷嗎?我們就可以對其用心良苦的循循善誘而顯得心不在焉嗎?不可以,父母永遠是父母,是我們得以尊敬的父母,他們的養育之恩,是我們一生都無以回報的,那麼我們又有什麼資格對父母的“嘮叨”置若罔聞呢?

別把父母當老媽子使

父母為子女的付出是無嚐的,但是我們卻不能把這種無嚐當成一種義務。

“媽,給我拿雙襪子來。”

“爸,給我倒杯水來。”

“媽,飯好了沒有,快點。”

“爸,電話費交了嗎?趕緊啊。”

“媽,我的衣服洗了嗎?”

“爸,我的電腦修好了嗎?”

……

也許你並沒有注意,這些話,其實都是我們在生活中對自己的父母經常講的一些話,之所以不在意,是因為它們都已經成了生活中的一種習慣。而父母親也總是勤勤懇懇無怨無悔地為子女們做著這一切。

等到自己為人父母後,才能體會那種被“指手劃腳,呼來喚去”地做事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這時才能深刻地體會,自己當時對父母親的“吆喝”甚至是“指使”是一種多麼大的罪過。而父母卻用他們無私的愛把這一切都融化了。有誰能知道,這份無私的愛的背後,是由多少忍耐和寬容支撐起來的呢?所以,請不要把父母的勞動當成是一種義務,更不要隨便地把父母當“老媽子”使喚,這是對父母的一種不尊重。

別盡向父母“倒苦水”

把一份快樂分成兩份,就是兩份快樂;把一份痛苦分成兩份,就成了兩份痛苦。

陶敏是一個信賴性很強的人,二十幾年來,她一直都是父母親的掌上明珠,隻要她受到什麼委屈,第一個為她打抱不平的總會是自己的父母親。所以,她對父母這種的依賴漸漸地變成了一種習慣。等到自己慢慢長大以後,每當遇到什麼不開心的事情時,她總會打電話給母親,隻要聽到母親那親切的聲音,她的煩惱也就煙消雲散了。最後,掛電話的時候,她已經又回歸到沒有煩惱的那個“我”了。這麼多年來,她一直都“遵循”著這個習慣,而母親每次都會以她慈愛的心胸聽她倒完一肚子的苦水以後,再循循善誘一番。陶敏的煩惱也就沒有了。

可是有一次,她無意中聽到同事說了這麼一句話,“我是不願意讓父母擔心啊。”“父母擔心?”這幾個字就像一顆定時炸彈一樣,炸開了陶敏的思緒。這麼多年以來,她就像一隻害怕受傷的小鳥,躲在母親的翅膀下,不敢出去獨自尋食,害怕受到同伴的欺負等。所以直到現在,她沒有也真正的學會獨立,一直讓母親承擔著那份為她遮風擋雨的義務。她醒悟了……

俗話說:“報喜不報憂”。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陶敏不再向父母“倒苦水”了,也許是她真的長大了,也許是她不願意再給辛苦了一輩子的父母親增加任何的煩惱和憂愁了。她隻是希望,父母親能夠快快樂樂地度過晚年。

生活中,當我們受到委屈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自己的父母。把自己的一肚子苦水統統倒出來,流到父母的心裏,自己的痛苦沒有了,可是父母的心裏卻多了一份痛苦。作兒女的,讓父母操了那麼多年的心,在遇到困難或委屈時,還是離不開父母那寬廣的胸懷,也許我們認為,隻有父母才能化解自己的“痛苦”。可是當靜下心來,好好想想。父母親把那份苦水都放到哪裏了呢?

出入讓父母知道自己的去向

人與人之間往往因為太熟悉了,而忘卻了禮儀的存在。

黃梅打算從這星期開始給孩子斷奶,於是把該準備的東西都準備好了之後,她就和母親說去同學那裏住一個星期,(在這之前,孩子一直是由自己的母親帶的),一個星期之後再回來。她想,她已經說得很明白了,所以當她到了同學家後,她就沒有給母親打電話,而是和同學一起去逛街了。等到她們晚上十點回家,看到同學家的電話有十幾個未接電話。而且都是同一個電話號碼,都是母親打過來的。她馬上回過去電話,以為出了什麼事情。

可是令她震驚的卻是,母親在聽到她的聲音之後,她明顯地能感覺到母親鬆了一口氣,母親說沒什麼事,隻是想知道她到沒到同學家。這一刻,黃梅心中真是打翻了五味瓶的感覺。自己都這麼大的人了,況且離家也不是很遠,母親為什麼會擔心成這樣?後來她才明白,在母親眼裏,她永遠都是一個孩子,即使已為人母,但是從小養成的習慣:出入都要打個電話報聲平安,始終都掛在母親的心裏。這時,她才深刻地感覺到母愛的偉大和無私。所以,在以後的日子裏,無論她去哪裏,哪怕是離得很近,她都會打個電話給母親,告訴自己的行蹤,好讓母親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