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鄉隨俗,身處異國不鬧笑話
入鄉不隨俗,會丟中國人的臉
尊重異國他鄉的生活習慣,是一種良好修養的表現。
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而當我們走出國門,到其它國家觀光欣賞或是有工作上的需要時,我們就得入鄉隨俗。
《六度集經·之裸國經》曾有這樣一個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個被稱為“裸鄉”的地方,一次,兄弟二人去“裸鄉”經商。
弟弟說:“福德大的人衣食充足;而福德小的人則衣匱糧缺。今日我們來到了裸鄉,這裏沒有佛法,是道德比較落後的地方。我們前往這裏,和他們交流起來比較困難。所以,我們應該入國隨俗,進退要遵循對方的規矩。”
哥哥說:“禮教不可虧。我怎麼會因為他們裸身就放棄我的禮教呢?”
弟弟說:“這樣做並沒有破壞我們的禮教道德啊!因為我們的內心是正的。這就像黃金外表塗了一層銅一樣。再說,這僅是權宜之計。我們還是一起進去吧!”
哥哥說:“還是你先進去看一下,之後回來告訴我具體情況。”
弟弟答應了。十天後,弟弟返回來告訴哥哥,必須要遵循當地的習俗。哥哥聽後勃然大怒:“畜生!這哪還象人啊!你這樣做,我偏不這麼做!”
於是弟弟又回到裸鄉。他隨從於那裏的風俗,和當地人打成一片。國王很喜歡他,國民也非常敬重他。國王以高價購買他的商品。哥哥乘著車也來到了“裸鄉”,但他執意堅持禮教,指責當地人的不是,他的所作所為違背了民心。國王非常生氣,國民也特別討厭他。有人還搶了他的商品,趕他出國。這就是入鄉不隨俗的後果,雖然這隻是一個故事,但他卻深刻地反應了入鄉隨俗的意義所在。
尤其是現代社會,國家倡導文明出國,每個國人隻要走出國門以後,就應該有意識地成為國家的形象代言人,樹立崇高的國家意識,要時刻記得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是國家形象的一個濃縮。無論是出國旅遊也好,或是業務上的來往也好,都要在出行前先大概了解一下目的地的文明禮儀和風俗習慣,以免鬧出笑話,為國人丟臉。
入鄉隨俗是一種修養,能恰到好處地反應一個人的高尚的民族意識;入鄉隨俗也是一種義務,在走出國門的時候別忘了自己代表的是整個國家。
境外旅遊,絕對不能隨地吐痰
人人都應有“三代而貴”的覺悟,從自己做起,從教育後代做起。有了小家的文明,一個城市的文明才可以期待。
如果說俗有“禮儀之邦”美譽的中國人竟然“吐”不好一口痰,恐怕人們會有意見,可是,事實上又的確如此。在國內,從大學校園到農貿市場,從辦公大樓到工廠車間,從文化廣場到僻靜小巷,這些公共場所痰跡往往隨處可見;在國外,一些沒有國家意識的人,還把這些壞習慣帶到了他國,以至於損害了整個國家的清譽。
前段時間,國家旅遊局開展征集“中國公民旅遊不文明行為表現”的活動,正是源起於海外媒體對國人在境外旅遊時種種不文明表現的關注和批評。不管承認與否,對國人而言,隨地吐痰這種不文明習慣很少是在旅遊這種特殊情境下的偶然失態,絕大部分是一些國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習慣性常態表現。它們之所以被斥責為旅遊中的不文明行為,是因為在異國他鄉的文明底色的襯托下顯得特別突出。因為,在國外,當地國人都會隨身攜帶一塊手帕或者紙巾,吐談的時候便拿出來吐在裏麵,手帕包好回家去洗,紙巾包好則丟到路邊的垃圾桶裏。長久以來,這已經成為一種習慣,所以千萬不要小看一口小小的痰,他從某種層麵則反應了一個人的文明修養。
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在漫長的曆史發展過程中,不管朝代如何更替,禮儀教育始終占據著突出和重要的位置。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荀子更是把禮儀提高到了事關國家安寧的高度,曆朝曆代圍繞禮儀的著述可謂汗牛充棟,形成了一個內涵豐富的龐大的理論體係。可是,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如今的文明禮儀也有了自己新的體係,但還是有些人認為禮教是一種束縛,它幹涉了自己享受自己的權利,因引,他們對禮教不屑一顧,甚至做出一些禮儀失範的事情,比如在國外隨地吐痰,其道德水準大幅下降。“禮儀之邦”盡然連一口痰都吐不好,我們還有何顏麵稱為“禮儀之邦”呢?
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荀子
自備洗漱用具入住外國旅館
文明是人類活動的產物,是人類不斷進步的體現,也是人類生產勞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