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禮儀是走向國際的資本(1)(2 / 3)

禮儀是人類為維係社會正常生活而要求人們共同遵守的最起碼的道德規範,它是人們在長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漸形成,並且以風俗、習慣和傳統等方式固定下來。對一個人來說,禮儀是一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養、交際能力的外在表現,對一個社會來說,禮儀是一個國家社會文明程序、道德風尚和生活習慣的反映。因此,重視與開展禮儀修養就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周濤是公司的業務主幹,時常要到各個地方談判業務。有一次,公司派他到泰國的一家公司回訪,雖然他平時總跑來跑去,但都是在國內,這次去的是國外,他心裏沒底,可是時間比較急,他就按照平時出差的行頭準備了一下。等到了泰國以後,他找了一家中等的賓館住下來,完成了一天的業務以後,他回到賓館想洗漱一下好好休息,可是當他走進洗漱間時,卻發現裏麵什麼都沒有,牙刷、牙膏、香皂、毛巾等洗漱用具更是都不見蹤影,他正在納悶,忽然聽到有人敲門,服務員進來問他有沒有需求,他把自己的疑惑和服務員說了。服務員微笑著說,這是他們國家的規定,客人入住賓館等地方,需自備洗漱用具,賓館不負責提供,目的是為了客人自身的安全衛生著想。

在國內住習慣了萬事俱備的賓館,到了國外還有些不適應,但幸好周濤自己帶了牙刷和毛巾,他湊合著完成了任務,趕緊回國了。以後,隻要是到國外出差辦事,他總會為自己準備一個洗漱包,把自己需要的東西一一放到裏麵,這樣用起來也比較方便和放心。

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致,隻能被看作是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馬克思

亂闖紅燈,會有生命危險

文明是一種遵守,文明也是一種克製,文明更是衡量一個內在涵養程度的標準。

交通文明是人類社會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文明進步的前提和基礎是每一位交通參與者都能自覺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隨著社會文明的逐步發展,雖然大多數的交通意識和遵法守法意識在不斷地增強,但仍有一些人在“紅綠燈”麵前無視文明與道德,尤其是出遊走於國際市場中,他們的一言一行都代表著國家的尊嚴。

寒明上周到加拿大洽談業務,同行的還有幾位同事,他們到達後,便租用了一輛車。這樣跑起來也方便些。一天中午,當他們從某公司出來後去吃午飯。也許是正趕上上下班的高峰吧,總之車如蝸牛一樣爬行不前,每個人肚子餓得“咕咕”直叫,最糟糕的是他們所走的這條路每隔五十到一百米就有一個紅綠燈,開開停停,停停開開,再加上肚子餓,其中有位同事直喊頭暈,想必是由於來回晃蕩得暈車了。寒明看著大家都埋怨不止,於是在過一個紅綠燈路口時,他看了一下左右沒有,便直接開了過去。不想過了一會兒,就有一車警車追了上來,說明原由之後,寒明等人不得不下車與警察進行一番“理論”,但最終的結果以寒明他們受了500元人民幣的罰款而告終。這次事件給寒明等人敲響了警鍾。在國外,不管你是由於什麼樣的原因,都要遵守當地的交通規則,否則不僅會被處以嚴重的罰款,還會在你的駕駛史上記上一筆,並寄回當事人所在的國家。

這樣做,是為了進一步加強每個人的安全意識。隨著2008年奧運運的到來,作為中國人的一分子,更應該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時刻牢記“禮儀之邦”的光輝形象,嚴格培養自己文明出行的意識。

俗話說得好,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約束可以改變習慣,對於生活中的種種不文明的行為,嚴加製約,絕不亂闖紅燈。“寧等三分,不爭一秒”是中國的一句古話,可是我們仔細想想,有誰真正的做到了呢?在外辦人眼裏,闖紅燈的不僅是一種不文明行為,是一種對自己生命安全不負責任的表現。

作為現代城市的一種追求,文明建設既需要急風驟雨般的行動,更需要時間的沉積。從這種意義上說,“向不文明行為宣戰”也許隻能是一項基礎工作,隻有將更多基礎性的工作紮實推進,一個城市的文明才經得起時間的檢驗。

餐館就餐,切忌大聲喧嘩

在別人用餐時,忽然地大聲打斷別人是對別人的一種不尊重,會受到周圍所有人的指責。

每個人小的時候,都會經常聽到大人講,“小孩子吃飯時不準說話,會把舌頭咬下來。”當然,這是大人嚇唬小孩的話。人們自然也不會把它當作一種信念而堅持到底。所以,在今天的餐桌上,有些人仍然談笑風生,說得津津有味,這似乎也已經成為一種默認的民俗,如果在席間,人們都隻顧低頭吃飯,一句話也不說,隻能聽到杯盞相互交錯的聲音,人們反而會覺得不習慣,有的人甚至還會被嘲笑……也許是這一概的慣例,讓很多國人形成了一種吃飯時必須得“嘮”兩句的習慣,如果不“嘮”就難以下咽眼前的美味。因而,至今,很多出國的人或是與外國友人一起進餐時,還是會忍不住地說上幾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