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上個星期與一個外國客戶共進晚餐時就出了這麼一次洋相。當時,他以為外國的進餐禮儀和中國的一樣,所以為了調節氣氛,他在高席間不停地說這問那,而同行的幾位外國友人,隻是微笑地點頭以示答應答應,等吃完飯後,小李把朋友拉到一邊問,為什麼以席間大家都不說話,朋友這時告訴他,外國人在席間最忌諱說話,尤其是大聲喧嘩,小李聽後,慶幸當時自己沒有大聲講個沒完沒了,不然這個單子又要泡湯了。
雖然小李沒有觸犯了國外進餐時的禮儀,但是這讓他長了記性,在以後有外國人同在的餐桌上時,小李絕對不會再說一句話。所謂“吃一塹,長一智。”入鄉隨俗,身處異國他鄉就不能給中國人丟臉,更不能鬧笑話。
其實,在吃西餐時相互交談是很正常的現象,但切不可大聲喧嘩,放聲大笑,音量要小心保持對方能聽見的程度,別影響到鄰桌。也不可抽煙,尤其在吃東西時應細嚼慢咽,嘴裏不要發出很大的聲響,更不能把刀叉伸進嘴裏。至於拿著刀叉作手勢在別人麵前揮舞,更是失禮和缺乏修養的行為。
餐桌前,當一個人毫無顧忌地大聲喧嘩時,那麼他在喧嘩的同時也失去了別人對他的好感。
鋪張浪費,會讓人報告警察
奢侈會破壞人們的心靈純質,因為不幸的是,你獲得愈多,就愈貪婪,而且確實總感到不能滿足自己。——安格爾
在國內,每到逢年過節,各家各戶,不分窮富都會舍得花錢享受一把,尤其是一家老小團聚一堂,其樂融融,這更是讓外國人豔煞,富有人情味就成了老外讚美中國傳統文化和習俗的常用標簽。然而,所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在別人眼中的“人情味”卻逐漸演變成了鋪張浪費。
就拿請客來說吧,很多人向來是超量準備的,他們唯恐客人吃得不滿意而笑話自己的小氣,如果是在自己家裏請客,剩下一些能吃的,可以自己熱熱吃,可是如果是在酒店賓館等地方吃飯,剩下的就歸商家了,這樣的浪費誰說不是一種罪過呢?
在國內如此,在國外也一樣,甚至有的國家會因為某個人過度的鋪張浪費而請警察來警示。林同就遭遇過這樣的事情,那年他去德國出差,由於業務的關係,他請對方的五個人一起吃飯,算他在內一共六個人,他習慣性地點了滿滿一桌子菜,然而到最後,大家隻吃了一半就結帳走了人。這時臨桌一位年近五旬的外國老太太看不下去了,她覺得這麼吃實在是極度地浪費,當她絮叨這些人太過鋪張浪費時,這時有一位年輕小夥子一臉的不屑,老太太看見了更為生氣,於是她跑到服務台打了個電話,一會兒就有幾個警察進來了。執法人員趕到後,不僅罰了寒同他們不不少錢,還給他們上了一堂生動的勤儉節約課。
自古以來,過年過年,請客喝酒已經成為一種默認的習慣,它已經深深地根植於中國特殊的禮教文化中。禮尚往來、注重名望、繁瑣的禮儀等等最終將中國的禮文化推上了“麵子”的高度。麵子者,體麵也,尊嚴也,地位也,人情也。一旦上升到“麵子”的程度,中國人的臉上就不得不披上厚厚的“麵子”鎧甲。過節、請客太節儉了,唯恐人笑話太小氣、太自私,這樣會很沒“麵子”;剩下的食物不敢打包,那樣會被人瞧不起,也很沒“麵子”;你敬酒我當然會推辭一番,否則就有太軟弱、受欺、窩囊之嫌,也會讓人很失“麵子”;我敬你酒,你不喝,就是瞧不起我,就是不讓我下台,就是不給我“麵子”……其實,當我們仔細坐下來想想時,正是這些麵子問題,才讓某些人養成了鋪張浪費的習慣。
我們都知道,中華文明綿延幾千年,燦爛而輝煌,但是在精華厚重之中,糟粕也難以避免,過度的麵子和因之而起的浪費等一直在戕害著當代人的生活。俗話說:“一分汗水一分收獲,”我們兜裏的每一分錢都滲透著辛勤的汗水,就那麼輕易地浪費掉著實是對自己勞動成果的不尊重。
浪費來之不易的財富就是在毀滅我們未來繼續發展的根基。
接受完服務後,別忘了給小費
適量的小費是服務人員勞動價值的一種體現,也是對其人格的一種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