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禮儀是走向國際的資本(4)(2 / 3)

隨著對外交往越來越多,跟外國人打招呼的頻率也增多,無論采取什麼形式,都要按照他們本國的稱呼習慣,這樣才比較妥當。因為歐洲、亞洲、非洲的文化習俗不一樣,對尊稱、昵稱的理解也不一樣。適用於歐洲的,在阿拉伯不一定合適,在阿拉伯合適的,未必在拉美合適。所以當我們要和外國人接觸的時候,最妥當的方法是要事先有所準備,如果是正式交往,就要搞清楚來的是誰,應該如何稱呼。

從知識上來講,跟外國人正式交往,一般應該冠以姓名、職稱,比如說市長先生、博士先生,對於部長以上的,可以稱“閣下”,如部長閣下、總統閣下,國外還有國王、皇親國戚,這些應該稱陛下,對王子、公主、親王稱殿下。如果一個人有多種頭銜,比如既是部長,又是博士,還是教授,那麼這三個比較起來,學術頭銜在前,而政治頭銜則在後。比如我們稱基辛格為博士,不是國務卿,因為學術這個頭銜是他通過自己的努力讀出來的,是終身享受的,而政府職務不如學術頭銜地位高。

此外,對於女士一般稱“小姐”、“女士”,在韓國等亞洲國家,對女士的尊稱也可稱“先生”。而對於一般的成年男子,則通常稱為“先生”;對已婚女子或有地位的女士稱為“夫人”;對未婚或不明婚姻情況的女子,稱“小姐”。這些稱呼亦可冠以姓名或職銜,如“XX先生”、“XX小姐”等。

在國外,一般對神職人員稱職銜,也可同時冠以“先生”,如“牧師先生”。對主教可以稱“閣下”。

小小的稱謂卻是我們在涉外時不可忽略的。不管是與認識的或是不認識的人,交往的最先就是要明確對方的身體及稱謂,這樣才是有禮貌的行為,否則會換來怒目相視。

人與人之間存在著社會地位和年齡的差別,由此決定了人們之間的稱呼。如果兩個人在交往時不用官稱不行的話,那麼他們之間就難以形成密切的關係。

擁抱禮並不是一統天下

講禮儀也要分對象,如果發生張冠李戴的事情,反而會讓自己陷入尷尬境地。

有句古話叫“看菜下碟”,大概意思就是需要什麼樣的碟子,要看裝的是什麼菜。行擁抱禮的時候也是如此的道理。

擁抱禮是流行於歐美的一種禮節,通常與接吻禮同時進行。要做到使整個身體保持端莊、優雅,擁抱禮行禮方法:兩人相對而立,右臂向上,左臂向下;右手挾對方左後肩,左手挾對方右後腰。握各自方位,雙方頭部及上身均向左相互擁抱,然後再向右擁抱,最後再次向左擁抱,禮畢。有的還要臉與頭左右各貼近一次,有的還要輕輕拍拍對方的肩膀,表示更親切。

隨著社會的發展,擁抱禮近幾年逐漸流行於全國各地,尤其是在一些隆重高層的場合,人們更習慣於行擁抱禮,但擁抱禮雖廣泛應用,卻不是“一統天下”。有些地方有些場合,並不適合行擁抱禮,比如在一些思想比較固守的地方,行擁抱禮反而會遭到別人的笑話。

因此,行擁抱禮的時候,一定要在在很多國家的上層社會,擁抱禮很受歡迎。但並不是所有的國家與場合都適用這種擁抱禮。尤其是在國內,擁抱禮還沒有真正廣泛運用,所以在行擁抱禮的時候,一定要事先了解當地的風俗習慣等,以免鬧出笑話或讓自己難堪。

送禮給外國人的“六大禁忌”

遵守國際慣例的送禮規則,會讓你在涉外的一些交際場所如魚得水,遊刃有餘。

送禮是一門研究不透的學問。送禮要送得對方高興,不管禮品是否貴重,這就需要平時要細心觀察送禮對象的一切喜好等生活習慣。如果你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為對方尋覓的一份禮物,卻因為觸犯了對方國家的一些禁忌,而惹得對方不悅甚至生氣,那豈不是冤枉至極了嗎?

因此,在給外國人送禮的時候,一定要掌握各國的一些風俗習慣以及送禮禁忌:

·給信仰伊斯蘭教的教徒送禮禁忌:不能送人形禮物,也不能送酒、雕塑和女人的畫片,因為他們認為酒是一切萬惡之源。

·給英國人送禮禁忌:一般送價錢不貴但有紀念意義的禮物,切記不要送百合花,因為這意味著死亡,收到禮物的人要當眾打開禮物。

·給美國人送禮禁忌:送禮物要送單數,且講究包裝,認為蝸牛和馬蹄鐵是吉祥物。

·給法國人送禮禁忌:送花不要送菊花,杜鵑花以及黃色的花,不要送帶有仙鶴圖案的禮物,不要送核桃,因為他們認為仙鶴是愚蠢的標誌,而核桃是不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