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君子中庸(2 / 2)

《論語·堯曰》

翻譯一下,大體是:

咳,你,舜啊!上天的命數已經落到你身上,好好地執行中庸之道吧。要是四海困窮,你的天命也就永遠終結了。

那麼,舜是怎麼做的呢?他的做法,就是上文提到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完全沒有辜負堯的囑咐。

你看,堯、舜以及中華文明的其他創建者,都把上天命數、四海生機與中庸思想緊緊相連,可見其重要。

“允執厥中”這四個字,我們還能在《尚書》中看到: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尚書·大禹謨》

用通俗一點的話來說就是:人心崩潰,大道難見,唯一可行的,是好好地執行中庸之道。

這也就是說,產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的困局,全是因為脫離中道,走了極端。

把中庸看成是至高無上的天理、天命、天道,這與“天人合一”的基本思維有關。中華文明的基礎是農耕文明,緊緊地依賴著四季循環、日月陰晴,因此很清楚一切極端主義都不符合天道。夏日炎熱到極端必起秋風,冬天寒冷到極端即來春天,構成一個否定極端主義的生態循環圈。《周易》用一貫神秘的語氣宣布:

剛中而應,大亨以正,天之命也。

《周易·彖傳》

一“中”一“正”,實為天命,不該違背。

現代社會有一個重大誤會,常常以為中庸是平庸,激烈是高尚。進一步,又把中庸者看成是小人,把激烈者看成是君子。但是,偉大的古代哲人告訴我們,事情正好相反。

那些在兩個懸崖之間低頭為普遍民眾找一條可行之路的,一定是君子;相反,那些在懸崖頂端手舞足蹈、大喊大叫、裝扮勇猛的,一定是小人。所以又可回到我們這一論述的起點:“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這句話的另一種說法是:“小人極端,君子反極端。”

環視全人類,這種中庸思想,或者說這種從屬於君子之道的中庸之道,為中華民族所獨有。國外也有“取中間值”的方法論,但不像中華民族那樣,把中庸奉為至高,不可或缺。

中國的古代哲人把中庸看成是存亡的關鍵,而事實證明,中華文明確實成了人類古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或湮滅的幸存者。

據我本人對各大古文明遺址的實地考察、對比、研究,確認中庸之道是中華文明長壽的最重要原因。正是這種堅守中間態、尋常態、隨和態的彈性存在,使中華文明避過了無數次斷裂和崩塌。

相比之下,直到今天,世界上很多國家和民族,不管經濟情況如何,都喜歡炫耀極端。要讓他們了解中庸,執行中庸,實在非常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