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周譙的《古史考》裏說:“古有醴酪,禹時儀狄作酒。”《世本》裏也說:“儀狄始作酒醪,變五味。”魏王粲的《酒賦》說:“帝女儀狄,旨酒是獻。”關於儀狄造酒,還有一個故事,《戰國策·魏策》:“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入禹。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絕旨酒,曰:後世必有亡其國者。”儀狄造出了美酒,反被夏禹疏遠了,原因是怕後世因嗜酒而亡國。
杜康發明釀酒的記載也不少。曹操的《短歌行》裏有“何以解憂?惟有杜康。”晉江統的《酒誥》裏有“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或曰儀狄,一曰杜康”。明馮時化所著《酒史》裏也說:“酒自儀狄杜康始”。這些記載中都提出了酒的發明權有可能是杜康。千餘年來,不少人一直視杜康為釀酒的鼻祖,在一些地方興建“杜康祠”,祭奉“杜康神”,並把“杜康”作為酒的代稱。甚至有人編了《杜康造酒醉劉伶》的故事,說什麼“天下好酒數杜康,酒量最大數劉伶……飲了杜康酒三盅,醉了劉伶三年整。”顯然,這是一則張冠李戴的故事。即把《搜神記》裏“能造千日酒”的狄希換成杜康,把同書裏“飲之千日醉”的劉元石改名為劉伶。其意不言而喻,無非為了歌頌杜康。
今天看來,要爭中國酒類的發明權,恐怕儀狄和杜康都很難以取勝。因為這涉及到中國什麼時候開始造酒的問題。考古學家在我國許多距今四千七八百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發現了製作精美的陶杯、陶盉、陶尊、陶罍等各式各樣的酒器,證明早在軒轅黃帝時代,酒業已在祭祀和人們飲食中占有相當地位。酒的發明,顯然還當在這之前。人們推想,酒的產生,可能是我們的祖先,將食餘的飯粥或果品存放起來,因自然發酵,散放出醇香氣味,比原來的食物滋味更美,這種無意中的發現,經過無數次的反複,人們才懂得澱粉、糖類經過發酵會變成酒的規律,從而有意識地進行人工造酒。我國出現人工造酒的時間今天雖然還不能確切指出,但它應在距今七八千年到五千多年之間,即有了陶器之後至龍山文化時期之前。到了夏代,特別是殷商時,釀酒的技術日臻成熟,已能用各種糧食釀製出不同品種的酒來。像用黍釀製的叫“酒”,用稻釀製的叫“醴”等。同時殷代甲骨文中有“□”和“□”,學者認為以上二字,是鬱、鬯二字,是一種香酒,即是鬱金香和於秬、黍釀成的酒。祭祀用這種酒,飲宴、調味也用這種酒。
所以,儀狄、杜康隻能被認為是我國古代兩位釀酒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