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餅
“東坡餅”並不是蘇軾創製的,但與蘇軾有密切關係。蘇東坡在黃州做官時,有一次赴何秀才宴,宴間,有一種油酥餅吃起來酥脆異常。他問主人這種餅叫什麼名稱。主人回答:還沒有給它命名。蘇軾遂吟詩一首雲:
野飲花前百事無,腰間惟酒一葫蘆。
已傾潘子錯煮水,更覓君家為甚酥。
由於蘇軾對這種酥餅的喜愛和吟詠,後人就以他的名字命名為“東坡餅”。
東坡“蜜酒”
蘇東坡愛飲酒,也親自釀酒。宋時流傳的名酒中就有蘇東坡的“蜜酒”。張邦基在他的《墨花漫錄》裏寫道:蘇東坡生性喜酒,但酒量不大。他在黃州時,曾用蜂蜜釀酒,還作了《蜜酒歌》。這種蜜酒的做法是:每次用蜂蜜四斤,煉熟,加入熟水使達到一鬥,攪勻,再將好麵曲二兩和南方白酒餅子曲一兩半搗細,用生絹包起來,與蜂蜜汁一起裝入甕中密封。大暑天要冷裝,天氣稍涼時要溫裝,天冷時要熱裝。裝甕後一二日,蜜汁發酵呈現沸騰狀態,再過幾天後,沸騰狀態停止而清亮了,就可以飲用。剛釀成時帶有濃厚的蜜味,澄清半月左右,就成為很美的酒了。如果你在蜜汁剛剛沸騰時再煉蜜半斛放冷投入,釀出來的酒就更妙了。後人曾按此法試釀過,果然味甜如醇醪。不過喜歡喝烈性酒的人,恐怕不會喜歡這種酒。
蘇軾發明的蜂蜜釀酒法,為我國釀酒業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特別是他所著的《酒經》為中國飲饌史增加了新的篇章。
蘇東坡讚賞的肴饌
蘇軾重視吸收別人的烹調經驗。當時四川一個村寺裏有一位酒肉和尚精於烹飪,特別是蒸豬肉的方法有獨到之處,並寫了下麵一首詩:
嘴長毛短淺含碩,久向山中食藥苗。
蒸處已將蕉葉裹,熟時更用杏漿澆。
紅鮮雅稱金盤飣,軟熟真堪玉箸挑。
若把膻根來比並,膻根隻合吃藤條。
這首詩記述的是蒸豬肉。用蕉葉把肉包起來,一則可以避免肉味和營養散失,而且蕉葉的青香味被肉吸收,再用杏漿一澆,顏色金黃,形似飣盤,堪稱一款色、香、味、形俱美的菜肴。蘇軾嚐此肉,看了此詩豈肯放過。隨即把它抄錄下來,作為烹肉技法之一種。
蘇軾作為一代美食鑒賞家,他的食趣非常廣泛。他對家鄉的名產有著濃厚的感情。例如他的老家四川到處是竹,他既喜歡觀賞綠竹,又喜歡吃竹筍。他的詩中有“無竹令人俗,無肉令人瘦”的名句。後來被人演義為“若要不俗又不瘦,除非筍炒肉”。蘇東坡若在世,對這一演義恐怕也是不會反對的。他對四川的菠菜、韭黃也很留戀。“北方苦寒今未已,雪底菠薐如鐵甲。豈知吾蜀富冬蔬,霜葉露芽寒更茁。”北方氣候嚴寒,露天越冬的菠菜被凍得像鐵甲一樣,於是他懷念起氣候溫暖的四川,冬天蔬菜豐富,菠菜芽長得非常茁壯。“青高黃韭試春盤”是講他在家鄉用韭黃製作春卷。據說用韭黃作春卷也是蘇軾發明的。
蘇軾對肴饌的喜愛和品評並不局限於他老家四川的名饌。他在陝西鳳翔做官時,對關中的麵條和大麥仁加豆子合煮的麥仁飯評價也很高。他有詩讚美關中的麵條說:“湯餅一盂銀絲亂,蔞蒿如筍玉箸橫。”詩中的“湯餅”即今之麵條。《東坡文集》中記述大麥仁飯稱:
今年收大麥二十餘石,賣之價甚賤,而粳米適盡,乃課如婢舂以為飯,嚼之嘖嘖有聲,小兒女相調雲“是嚼虱子”。日中饑,用漿用淘食之,自然甘酸浮滑,有西北村落氣味。今日複令庖人雜小豆做飯,尤有味。
這種紅豆麥仁飯係關中農村百姓常吃的,蘇軾對它也產生了興趣。他在廣東時,對吃蛇的態度,就和唐代韓愈大不一樣。韓愈貶官潮州時,對吃蛇硬是接受不了,庖人買回蛇來,他讓放了。蘇軾到了嶺南,就入鄉隨俗地習慣吃蛇了。他在《古意》詩中寫道:“平生嗜羊炙,況味肯經飽。烹蛇啖蛙蛤,頗訝能稍稍。”他對吃河豚特別喜愛。他說吃了河豚,死了也值得。
蘇軾雖然以“饞嘴”出了名,但他並非曆史上那些食前方丈的侈穈之徒,仍然注意節儉,他的《節飲食說》稱:“自今日以往,早晚飲食不過一爵一肉,有尊客,盛饌則三之,可捐不可增。有召我者,予以此告之。主人不從而過是,吾及是乃止。一曰安分以養福;二曰寬胃以養氣;三曰省費以養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