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製定的筵宴禮儀很多。《周禮》記載:“設筵之法,先設者皆言筵,後加者曰席。”孫詒讓《周禮正義》:“筵長席短,筵鋪陳於下,席在上,為人所坐笈。”“筵席”二字,開始是坐具的總稱。因為古代沒有桌子,進食的時候,大家都席地坐在筵席之上,酒食菜肴自然置於筵席之間,故《詩經》有“肆筵設席”之說。“筵席”二字就具有了酒饌的含義。《禮·樂記》:“鋪筵席、陳尊俎、列籩豆,以升降為禮者,禮之末節也。”正是把筵席、盛器、食物、禮儀四者結合起來宴客的寫照。“筵席”由此而得名。《周禮·公食大夫禮》說,周天子便宴是“六食六飲六膳,百饈百醬八珍之齊”;上大夫請客是“八豆八簋六皐九俎”,外加雉、兔、鶉、碭四味,數目都十分可觀。菜點的多少顯示了嚴格的等級、身份的差別。《禮記·禮器》也有這樣的記載:“天子之豆三十有六,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上大夫六,下大夫六。”這說明不同身份的人所享用的食物也有不同的規定。
周代筵席還有鍾鼓奏樂,仕女獻舞。這在《詩經·伐木》中就有反映:“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說的就是賓主一邊飲宴,樂舞人一邊打鼓舞蹈。《詩經》裏《賓之初筵》中還記述了聚宴的歡樂場麵:“賓之初筵,左右秩秩。籩豆有楚,殽核維旅。酒既和旨,飲酒孔偕。鍾鼓既設,舉碮逸逸。”大意是:“賓客們剛上筵席,互相問候,都很有禮貌。器具擺設得這樣好看,菜肴陳列得這樣整齊。酒味醇和甜美,飲酒的人無不歡喜。鍾鼓奏樂,響徹廳堂,舉杯祝酒,川流不息。”把宴會中“以樂侑食”的風尚寫得淋瀝盡致。
關於飲食衛生的禮節那就更多了。諸如“共飯不飽”,即同別人共同在一個容器中吃羹飯,不要吃得過飽,以表示文明和謙讓。“共飯不擇手”,即大夥兒共同吃抓飯,必須飯前把手洗幹淨。“毋搏放”,即共同吃飯時,不要把飯捏成飯團子吃,以免令人產生爭食之感。“毋放飯”,即以手取飯若黏手,不得再放回器皿中,以免給人不潔的感覺。“毋吒食”,即吃飯時不要發出難聽的聲音。“毋揚飯”,即熱飯當待它冷卻,若揚去熱氣則為貪快傷廉也。“毋絮羹”,即被人宴請吃羹,不得在器皿中調和鹽梅,以免產生嫌主人羹湯不好的錯覺。“毋刺齒”,即不要當眾剔牙齒,等等。今天看來,這些飲食文明禮節,對我們有一定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