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設春盤的習俗,據說始於晉代。但那時的春盤,隻是放些蘿卜、芹菜一類的菜蔬,內容比較單調。到了隋唐,由於人們特別重視節氣食俗,食用春盤之風盛行。唐《四時寶鏡》裏說,“立春日,食蘆菔、春餅、生菜,號‘春盤’。”杜甫《立春》詩中有“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全盛時”的吟詠。《關中記》稱,“唐人於立春日作春餅,以春蒿、黃韭、蓼芽包之。”不隻“春盤”演化為“春餅”,而且較之晉代春盤的內容也豐富得多了。
唐代春盤主要是民間自做自吃。從宋代開始,春盤已出現在飲食市場。《都城紀勝》記述臨安飲食市肆裏就有“春餅”。明清以來,州府所在地幾乎都有經營春餅的店鋪,不過這時它已不叫“春餅”,而以“春卷”的名義出現了。清人林蘭癡“調羹湯餅佐色春,春到人間一卷之。二十四番風信過,縱教能畫也非時。”就是對揚州市肆春卷的一首讚譽詩。
隨著時間的推移,春盤、春餅、春卷名稱的相繼更新,其製作也愈來愈精美了。《武林舊事》載,南宋朝廷後苑中製作的春盤“翠縷紅絲,金雞玉燕,各極精巧,每盤值萬錢。”《北平風俗類征》也說,立春日食春餅,“備醬熏及爐燒鹽醃各肉,並各色炒菜,如菠菜、韭菜、豆芽萊、幹粉、雞蛋等,而以麵粉烙薄餅卷而食之……”顯然,這與今日的春卷相當接近了。
“盤裝薺菜迎春餅,瓶插梅花帶雪枝。”唐宋的春餅多用薺菜作餡。陸遊“春日春盤節物新”的詩句,既有嚐新之意,也反映了詩人吃春盤時心中猶如蕩漾著一派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