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饊子、麻花與寒食節(1 / 1)

清明前一日(一說前二日)為寒食節。在這個節日裏有吃“寒具”的風俗。

寒具,曆代叫法不一。《楚辭》稱“粔籹”;《齊民要術》稱“細環餅”;《本草》中又叫“撚頭”。從文獻記載的製法來看,就是饊子、麻花一類的食品。這類食品不僅存放時間較長,適宜冷食,而且具有油香酥脆的特點。《齊民要術》裏稱讚它“入口即碎,脆如淩雪”。它的確是寒食禁火之日的絕妙食品。

隨著歲月的推移,饊子、麻花一類食品已經越出節令食品的範圍,發展為四季皆宜的麵點,唐代“燒尾宴”上就有叫“巨勝奴”的酥蜜寒具。唐代詩人劉禹錫有《寒具詩》“纖手搓成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褊佳人纏臂金。”但宋代莊季裕的《雞肋編》中,又把這首詩說成蘇東坡為一位賣饊子的老太婆題詠的詩。詩中所描繪的美食是令人饞涎欲滴的。五代時金陵的“寒具”異常出名,文人形容它“嚼著驚動十裏人”,被列為“建康七妙”之一。宋代杭州等地,饊子是飲食市場常見之物。清代淮安饊子曾列入貢品,人民群眾走親訪友也用它相互饋贈。千百年來,流傳不息。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