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吃月餅,最先見於蘇東坡的“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之句。唐和五代時賞月的食品隻見有“玩月羹”等,未見有月餅。月餅?作為一種食品的名稱並同中秋賞月聯係在一起,始見於南宋的《武林舊事》。明代以來,有關中秋賞月吃月餅的記述就更多了。《宛署雜記》說,每到中秋,百姓們都製作麵餅互相贈送,大小不等,呼為“月餅”。市場店鋪裏賣的月餅,多用果類作餡子,巧名異狀,有的月餅一個要值數百錢。《熙朝樂事》裏也說:八月十五日稱為中秋,民間以月餅作為禮品互相贈送,取團圓之義。這一天晚上,家家舉行賞月的家宴,或者帶上裝月餅的食盒和酒壺到湖邊去通宵遊賞。在西湖蘇堤上,人們成群結隊,載歌載舞,同白天沒有兩樣。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看到杭州人們中秋夜賞月的盛況。
長期以來我國人民對製作月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月餅的種類也越來越多,工藝越來越講究。鹹、甜、葷、素,各具異味;光麵、花邊,各有特色。明末彭蘊章在《幽州土風俗》中寫道:“月宮餅,製就銀蟾紫府影,一雙蟾兔滿人間。悔煞嫦娥竊藥年,奔入廣寒歸不得,空勞至杵駐丹顏。”這說明心靈手巧的廚師已經把嫦娥奔月的優美傳說,作為食品藝術圖案形象再現於月餅之上。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也有“至供月餅,到處皆有,大者尺餘,上繪月宮蟾兔之形”的記述。足見古代月餅從內容到形式已是百花齊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