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淮南王劉安的飲食觀(1 / 1)

劉安是西漢宗室中一位博覽群書,才思敏銳,嫻於文辭,精通音律的才子。他的父親劉長是漢文帝的弟弟,被封為淮南厲王。劉安十六歲襲封為淮南王。他曾奉漢武帝之命撰寫《離騷傳》,又召集賓客及方術之士千餘人編寫了《鴻烈》一書,即《淮南子》。後人多推崇他為西漢的思想家、文學家。其實劉安又是一位嫻熟飲食之道的烹調理論家。其所以這樣說,一方麵是古代書目中記載著許多與他有關的飲食著作,計有《淮南王食經》一百二十卷;《淮南王食目》十卷;還有《淮南王食經音》十三卷。這些書雖已失傳,但它都屬於食書當是無疑的。這些書不一定都是淮南王劉安本人所著。例如《淮南王食經》一書就是南北朝梁朝諸葛穎等人撰寫,借用了淮南王之名,這恐怕也與劉安熟諳飲食之道有關。

另一方麵,劉安對烹調之道確有自己的獨特見解。這一點,集中反映在他主持編寫的《淮南子》一書之中。

“無味而五味形焉;味之和不過五(甘、酸,鹹、苦、辛也),而五味之化,不可勝賞也;味者甘之而味亭矣(亭平也。甘,中央味也)。”《淮南子》中這些話是引來說“道”的。他在這個比喻中,講了無味是五味之母。而有了五味,則味之變化就無窮了。五味調和,關鍵在於甜味要合適。在他看來,“甘”好似五味中的一根中軸,中軸正了,圍著中軸的附屬物,也就可以平衡。在其他篇章談到五味時,也都強調“甘”味的重要。如他在《墜形訓》一文中說:“味有五變,甘其主也……煉甘生酸,煉酸生辛,煉辛生苦,煉苦生鹹,煉鹹反甘。”這段話本來是配合著他的五行生克學說來講的。但我們撇開其哲學觀點,僅從味覺上來看,他還是著重強調甜味。《主術訓》中說:“肥磞甘脆,非不美也,然民有糟糠、菽粟不接於口者,則明主弗甘也。”《本經訓》也說:“煎熬熒炙,調齊和之適,以窮荊吳甘酸之變。”《修務訓》還說:“以甘為苦,非味之過。”這些都是說甘味是美的。從營養角度來說,糖是人們生理上最需要的。當代也有以一個國家人民平均用糖量的多寡,來衡量一國人民生活程度的高低。喜食甜,不能不說是漢代飲食上的又一重大進步。

劉安對於飲食,還有一個說法值得注意。這就是“古人味而弗貪也,今人貪而弗味。”就是說,即使最好的滋味,假如多吃,也會感覺無味。好吃的,如不吃得過分,才能真知其味。這是很有見解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