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納練息的要訣是吸氣時氣貫注於腹部,呼氣時氣上引至頭巔,這樣可以吸取生氣,排出死氣和病氣,同時提高人體潛能,進入功能態。吐納的方法很多,分動靜兩類,此處介紹幾種流行的吐納練息法。

六字氣訣~~通過鼻吸口呼,呼氣時結合默念噓、嗬、呼、歙、吹、嘻六個字音,用以影響肝、心、肺、脾、腎、三焦,祛除各髒腑病邪的一種氣功鍛煉方法,道、佛氣功中都有此內容。

六字氣訣最早見於陶弘景的〈〈養生延命錄〉〉,其練法是:坐式、站式均可,口呼鼻吸,呼氣時根據需要默念噓、嗬、呼、欷、吹、嘻六字。噓治肝之實證,如頭痛目赤,肋疼易怒;嗬治心之實證,如口舌生瘡、心煩不寐;呼治脾之實證,如脘腹悶脹,食積不化;

噓治肺之實症,如痰多氣壅:口幹咽疼;吹治三焦之實證,如腹脹、大小便不通。六字氣訣可以單獨作,也可配合其他功法。另外,六字氣訣是一種以瀉實為主的功法,陽虛自汗者禁練,虛症者也要慎用。春季脾氣衰不練“呼”字;夏季肺氣衰不練“噓字”,秋季金克木,不練“噓”字,以免傷肝。冬季不練嗬,以免心衰。明代的〈〈修齡要旨〉〉、〈〈類修要訣〉〉

都強調練六字訣時要配合肢體導引動作。

抱樸子胎息法~~此法載於晉代葛洪〈〈抱樸子。內篇》,但本功法並非葛洪所創,而是葛洪根據師傳整理而成,特點是通過逐漸延長閉氣不息的時間,最終達到胎息狀態。具體練法:每日子後午前取仰臥式,瞑目靜心,摒絕雜念。先鼻緩緩吸氣,吸氣極滿後閉目不息,隨即默數數字,自一至百以上。當閉氣至極,則以口緩緩吐氣,吸氣或吐氣皆須極細極微,毫無氣息出入之聲,以鴻毛置鼻孔處命紋絲不動為標準。練習日久,每次閉氣默數的數字可達數百以至數幹,在此期間將自然出現胎息狀態。

何仙姑胎息訣~~何仙姑為傳說中的道教八仙之一。姓何,名瓊,唐代零陵人,住雲母溪,遇呂洞賓之後授以修養之術,遂成道。其功訣說:“夫煉者修也,息者氣也,神也,精也。息氣本源者,清靜本氣也。觀入丹田,細細出入,如此者龍虎自伏。若心無動,神無思,氣無欲,則名曰大定。真氣存於形質,真仙之位變化無窮,號曰真人矣。夫胎息者;須存神定意,抱守三關者精、氣、神也。凡修行之人,每於六時,常抱守三法,則自然有寶聚也。國富民安,心王自在,乃神和暢,少病也,少惱也,身體輕便也,耳目聰明也,是修真之人真道徑路。若三五年常行此法,天護佑,神加持,凡人愛敬,久而自然得道矣。”

(5)八段錦、易筋經

八段錦~~相傳由唐代道士鍾離權所創,後發展為多種套法,並分文、武兩種。

文八段為坐式,坐式八段錦見於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包括寧神靜坐,手抱昆侖(即腦後枕骨粗隆),指敲玉枕.、扭頭頻頻,推摩腎俞,手轉雙輪(手向前像車輪轉動),按摩攀足,任督慢運(意念引氣沿任督二脈運行)八節。

武八段包括“雙手托天理三焦,左右開弓似射雕,調理脾胃須單舉,五勞七傷往後瞧,撐臂蹲襠去心火,兩手攀足固身腰,攢拳伸臂增氣力、背後七顛把病消”。

易筋經~~相傳天竺和尚達摩為傳真經,隻身東來,一路揚經頌法,後落跡於少林寺。達摩內功深厚,在少林寺麵壁禪坐九年,以致石壁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彩圖六)。達摩會議後,留下兩卷秘經,一為《洗髓經》,二是《易筋經》。《洗髓經》為內修之典,歸慧可,未傳於世。《易筋經》為外修之書,留於少林,‘流傳至今。然而現代考古資料證明,《易筋經》,實為明未天台紫凝道人所創。

“易”是變通、改換、脫換之意、“筋“指筋骨、筋膜,”經”則帶有指南、法典之意。《易筋經》就是改變筋骨的方法。按原來的功法要求,須先練一年左右內功:達到內壯後,方可練《易筋經》,進而再練《洗髓經》。在此期間,還要內服外塗佐功藥,約三年左右才能大功告成。由於整個練功過程長,按原法修煉者不多,近代流傳的《易筋經》多隻取導引內容,且與原有功法有所不同,派生出多種樣式。而流傳較廣的是經清代潘蔚整理編輯的《易筋經十二勢》。

§§第五章 中醫治病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