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毛澤東的預言(1 / 2)

名人導語

人類所有才能中,與神最接近的就是想像力。

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毛澤東不僅有著深邃的哲學思想,而且非常重視自然科學中的辯證法問題,他對基本粒子的見解就充滿了自然辯證法的深刻思想。毛澤東對“毛粒子”的哲學預言表明,這位政治家、哲學家不僅有著非凡的創新智慧和卓越的創新思維,而且有著非凡而驚人的想像力。

1955年1月,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和數學家錢三強應邀到中南海,向中央領導同誌介紹國外原子能發展概況和我國近幾年原子能研究的情況。

會上,毛澤東問錢三強,原子核是不是由中子和質子組成的。

錢三強回答:“是的。”

毛澤東繼續問道:“那質子、中子又是由什麼物質組成的呢?”

錢三強回答:“這個問題正在探索中,根據現在研究的成果,質子、中子是構成原子核的基本粒子,就是最小的、不可再分的。”

毛澤東略加思索,然後說:“從哲學觀點來看,物質是無限可分的。質子、中子、電子,也應該是可分的,一分為二,對立統一嘛!現在實驗條件不具備,將來會證明是可分的。你們信不信?反正我相信。”

這是一個偉大政治家的哲學預言,是一個偉大哲學家對物質構成的科學預言。物理學的發展證明了這一預言的正確性。

此後,毛澤東一直關注著物理界對基本粒子的研究動態。1963年,毛澤東在《自然辯證法研究通訊》上注意到日本物理學家阪田昌一發表的《關於基本粒子的新概念的對話》。一年後,1964年8月的一天,毛澤東在北戴河接見幾位哲學工作者,又一次提到阪田昌一在怕然辯證法研究通訊》發表的文章。毛澤東幽默地說:

列寧講過,凡事都可分。舉原子為例,不但原子可分,電子也可分。可是從前認為原子不可分,原子核分裂,這門科學還很年輕。近幾十年來,科學家把原子核分解了。至於電子同原子核可以分開,那早就發現了。電線傳電,就利用銅、鋁的外層電子的分離。電離層,在地球上空幾百公裏,那裏電子同原子核也分離了。電子本身到現在還沒有分裂,總有一天能分裂的。“一尺之捶,日取其半,萬世不竭。”這是個真理。不信,就試試看。如果有竭,就沒有科學了。世界是無限的。時間、空間,是無限的。空間方麵,宏觀、微觀,是無限的。物質是無限可分的。因此科學有工作可做,一百萬年以後也有工作可做。聽了些說法,看了些文章,很欣賞《自然辯證法研究通訊》上阪田昌一的文章。以前沒有看過這樣的文章。他是辯證唯物主義者,引了列寧的話。

睜於肉眼看不見的原子內部,毛澤東以其非凡的想像力、卓越的哲學思想和辯證創新思維,敏銳地提出了許多物理學家都不敢提出的“基本粒子”可分的思想和科學沒有止境的思想,贏得了物理學家包括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在內的由衷敬佩與讚揚。這種想象思維所蘊含的哲學創新智慧,深深鼓舞著物理學家對原子內部結構的深入探索,給人們以無窮的啟迪。

根據想象產生的有無目的、意圖,可以把想象區分為有意想象和無意想象。無意想象是沒有特定目的、不自覺的想象夢是無意想象的極端情況有意想象是帶有目的性、自覺性的想象,它按一定思路,對某一問題進行有步驟的思考,設想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意想象在科學探索、文藝創作中是必不可少的,它包括再現想象、創新想象和幻想等。

再現想象是指根據語言和文字的描述或圖樣的示意,在頭腦中形成相應形象的過程。再現想象的特點是再現性,想象者頭腦中產生的形象是別人早己創造出來的,想象者不過是使其再現而己。比如你沒見過火車,乘過火車的人給你說一遍,你就能想象出火車的大致模樣;建築工人根據設計圖紙想象出未來的建築物形象,這些都屬於再現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