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導語
年輕的朋友,讓我們勒緊智慧的韁繩,在知識的原野裏馳騁;讓我們揚起心靈的風帆,在探索的長河中奮進。
由於地球資源有限,能源問題是21世紀科學家們所麵臨和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提起能源,人們往往首先想到電能、風能、太陽能、潮汐能等。一般人很難想到真空中會蘊藏著巨大能量。
真空中蘊含著能量嗎?真空能為我們提供能源嗎?能不能從真空中獲取能量呢?要揭開這一謎底,先讓我們把創新思維的目光伸向廣闊無垠的太空,那近似真空狀態的太空很可能蘊藏著無窮的能量。
前不久,國外科學家在燒杯裏發現了氣泡內發生的“冷核聚變”。江興流教授是我國著名的科學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博士生導師,他認為,這種“冷核聚變”能量應該是真空中蘊含的能量—即零點能。從理論上計算,這個能量的密度是1095克/立方厘米,根據愛因斯坦的質能轉換公式E=mC2,這個能量是非常巨大的,比核能還要高很多。
從環保角度講,清潔能源優於那些汙染大的能源。大家知道,熱核聚變往往產生巨大的放射性汙染,而冷核聚變則屬於清潔能源。
讓人們感到不可思議的是,看起來什麼也沒有的真空可能蘊藏著巨大的能量,這一直是科學家們所爭論的問題。
但是,有爭議的地方就有探索創新的巨大空間。正如幾百年前,人們不知道空氣中有什麼東西一樣,也許再過幾百年,人們會發現宇宙中所有的一切都和真空有關,任何東西都離不開真空,所有的物質都是時空高度卷曲的一個節點,時間、空間、物質能量之間,都是可以轉換的。
任何事物的存在或消逝,都是有其具體的時間性與空間性的。因此對於創新者來說,重要思路之一,就是要研究每一個有限的時間或空間裏所發生的一切重複出現的現象。
竺可禎是我國著名的科學家,他以研究氣候變化規律而聞名中外他在知識創新中能夠做出卓越的貢獻,是與長期考察重複現象的努力分不開的。
竺可禎從青年時候起,就養成了觀察的習慣。每天早晨起床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觀測並記錄氣溫、氣壓、風向、溫度等氣象要素,幾十年如一日甚至逝世的前一天,都沒間斷。他由杭州遷居北京,不僅仍堅持氣候觀測,而且開始進行物候觀察。他每天都以日記的形式記錄著大自然的樂章:陰晴冷暖,風霜雨雪、桃花初綻、候鳥南遷、布穀啼鳴、江河解凍……他在進行觀察的同時,還閱讀了大量的古籍,從中尋覓有關氣候和物候的記載,一頁一頁地摘抄下來。
在掌握了許多觀察資料以後,他對這些資料進行整理和精心研究,終於發現了世界氣候存在波動的重演現象,並寫成《曆史時代世界氣候的波動》一文。文中,他批駁了那種認為“氣候一成不變”的形而上學觀點,有理有據地指出,世界各國史前時期和曆史時期氣候變化是普遍性的,而且是有一定規律的波動,既不是一成不變,也不是直線下降或上升。後來,他又發表了《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對中國氣候變化做了定量分析。這篇論文,震動了國內外氣象學界,為祖國贏得了榮譽。
由此可見,對那些人們習以為常的一些周期重演、過程重演或內容重演現象,進行創造性思考,或許能捕捉到創新的機遇。
正當全國人民沉浸在2008年北京申奧成功的喜悅之中時,不知你聽說過沒有,每4年一次,已有100年曆史的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奧林匹克體育盛會,曾經麵臨過難以辦下去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