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貝因美10(1 / 2)

第三章服務經濟的企業家價值革命 展望:未來企業特征

2009年,全球最賣座的電影是美國的3D影片《阿凡達》,它用數億美元投資和美輪美奐的表現手法,與全世界探討了一個人類未來的出路問題。盡管在這一年的奧斯卡評比中,《阿凡達》的導演輸給了他的前妻,未能問鼎最佳導演獎。但是,影片對於人類未來的擔憂,依然會給人們留下持久的思考。我曾經順著這樣一種情緒,去設想過“未來企業特征”的問題。我覺得這是一種非常必要的思考。因為,我們正處在一個創世紀的年代。對企業的重新定義,就顯得格外迫切與重要。而事實上,全球企業界曆時10年以上的對變革的推崇,說明大家正在進行這種重新定義的實踐。與企業的實踐相比,理論界的思考與工作滯後太多。即便已有一些分析研究,但這些研究囿於工業經濟時代的傳統理論,也顯得過於陳腐。創世紀的年代,需要我們進行一種顛覆性的創新思考。而這種創新思考能否有效展開,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是,我們能否根據今天的競爭演變和企業實踐,去發現某些規律,從而去定義未來企業。沒有必要編纂臆造,隻要認真總結那些創新企業的經營實踐,回答“未來企業特征”這個問題並不困難。隻有我們對這個問題有了明確答案之後,解決企業應當向哪個方向進行怎樣的變革這樣的問題,才能夠有的放矢。

那麼,未來企業特征會有哪些呢?我們需要尋找那些不同於工業經濟時代企業表現的特質。同時,這些特質在過去的競爭環境中可以不具普遍性。但是,在未來,這些特質應當成為普遍規律。那些在工業經濟時代,企業就具備並且未來還需要保持的企業特征,我們可以不去羅列,關鍵是要尋找到不同點。在我看來,這種特征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麵:

未來企業特征的第一個方麵,是它們必須具備多重價值的創造能力。在長達數百年的工業經濟時代,絕大多數企業,依靠單純的產品價值能力,就能夠創造社會價值,獲得利潤。這種狀況就如本書前文所述,它是以短缺經濟為前提條件的。而在今天乃至未來,絕大多數企業能夠創造社會價值、獲得利潤的根本出路在於,它必須能夠創造三重價值。第一重價值是產品價值,這是必要價值。與工業經濟時代一樣,企業在這個部分的價值創造依賴的主要是技術與成本的掌握能力。消費者從產品價值中獲得功能性滿足,衡量與選擇這部分價值的尺子依舊是性價比。第二重價值是品牌價值,這是充分價值。消費者從中獲得榮耀與安全感。企業在這個部分的價值創造,主要依賴創新與堅持。因為創造這部分的價值需要差異,更需要積累。第三重價值是服務價值。對消費者而言,這個部分的價值主要是令他們感到關懷,並對企業產生信賴。冷靜思考,多重價值創造能力在工業經濟時代的企業實踐,我們很容易從那些廣受尊敬的企業裏找到答案。

問題在於,在競爭不充分的環境裏,即便不具備多重價值創造能力,絕大多數企業也仍然能夠依靠某一方麵的價值創造能力,來獲得利潤與發展。所以,多重價值創造能力隻是少數企業的追求,並不是企業生存的基本要求。而在過度競爭的今天與未來,多重價值創造能力將會是對大多數企業普遍的生存要求,隻有在少數非競爭性領域能夠例外。這是服務經濟時代與工業經濟時代的不同。

未來企業特征的第二個方麵,是企業都必須具備恒久目標設計與追求。哪怕是一家創業的公司,也需要具有遠大抱負和思考公司長期發展。在工業經濟時代,這會被視作不切實際的理想主義。在那樣一個競爭不充分的環境中,企業可以走一步看一步,可以摸著石頭過河。尤其對於大量中小企業以及創業公司來說,要它們具備恒久目標設計與追求,這種要求近乎苛刻。因為,工業經濟時代的習慣思維是,中小企業最大的優勢應該是靈活,“船小好掉頭”。它們可以在一個行業裏經營一些年,然後因為發現另外一個行業有更大機會,又轉向那個行業。中小企業自身把這種四處覓食的做法稱為業務轉型,旁觀者則稱之為“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遊擊隊作戰法。在20世紀90年代之前,大量的中國企業,都可以通過不斷發現機會,和不斷進行遊擊隊式的陣地轉移,從而增加自身的資本積累。即便連萬科集團此刻這樣的行業標杆企業,在它早期創業的時候,也曾經從事過電子產品、飼料之類的貿易業務。恒久目標設計與抱負,被理解為是大公司的必修課,因為它們“船大難掉頭”,隻有它們應該並且有資格在一個或多個行業長期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