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貝因美10(2 / 2)

短缺經濟的海闊天空,為眾多中小企業甚至大企業的騰挪改變,提供了遊刃有餘的空間。我們甚至可以去設想傑克·韋爾奇再造通用電氣的那個過程,假如沒有20世紀80年代全球還存有的短缺經濟的最後一些機會,傑克·韋爾奇是否還能那麼成功地通過買進賣出旗下公司,從而實現業務轉型的進程?IBM與索尼公司的業務轉型,比通用電氣晚了十多年,代價與凶險程度比通用電氣要大許多。同樣,在今天,假如一家小企業在一個領域經營不成功,然後轉入另外一個領域,它會不會成功呢?

在短缺經濟時代,這種轉型成功的概率如果能夠達到50%,那麼今天與未來的這種轉型成功率也許就連10%都很難達到。所以,咬定青山不放鬆,明確企業長期的業務方向和商業追求,一定會是未來企業的普遍特征。小公司也需要大誌向。它們當然要有實事求是的態度,把眼前的各種戰術層麵的工作料理好,但同時還要進行長期的謀劃。埋頭拉車或者“隻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做法,在未來企業中,哪怕是想要完成創業積累,都將變得格外艱難。這就像證券市場,散戶通常難以賺錢,是因為他們習慣於短線思維、頻繁買賣和頻繁換股。事實上,從工業經濟時代後期開始,企業平均壽命明顯縮短的現象,已經說明具備恒久目標設計與追求對於企業生存與發展的重要。最新的統計表明,中國企業的平均壽命隻有三年半,其中根本性的原因恐怕也恰好佐證了這一點。

未來企業特征的第三個方麵,將會表現在資本與資源的聚集效應上。工業經濟時代的大部分時間裏,企業的資本特征是單一貨幣,同時表現出較強的獨立性。而由於過剩經濟導致的過度競爭,使得未來企業將越來越強烈地表現出多重資本相互作用的化合效應。這些資本包括貨幣資本、知識資本、情緒資本。這是因為服務經濟時代,消費者對企業多重價值創造的要求,使企業必須聚集多重資本。否則,企業無法滿足消費者需求。這也是為什麼現在的企業,會針對員工使用股權激勵的起因。正如貝因美,由於它致力於要成為最好的嬰童服務供應商,所以它要求自己的員工也必須“人人母嬰顧問,個個育嬰專家”。也因此,注定了貝因美員工的工作不僅是勞動價值,同時還必須具備資本價值。除去多重資本的特征之外,未來企業還需要具備協同性,能夠聚集資源。

短缺經濟時代,多數企業在謀求業務擴展和滿足消費者時,都習慣於以原有業務為核心,向上下遊延伸,拉長產業鏈條。遵循這樣的思維,麥當勞似乎應該進入糧食與飼養行業,耐克可能會做麵料,英特爾應該生產電腦。但這不是今天和未來企業應有的選擇。未來企業更好的選擇是,根據自己的定位,努力做到最好,做到窮盡。然後,那些企業需要具備的、能夠充實自己定位的又不應當直接投資的業務資源和技術資源,便成為企業的整合任務。直接投資拉長產業鏈條,從而實現企業擴張,是傳統工業經濟時期行之有效的企業規模增長之路。而未來企業的擴張之路則在於資本與資源的集聚能力。

稍加思考就會發現,以上這三個方麵的未來企業特征,在工業經濟時代後期,都已經是一些優秀企業的實踐。但是,我們缺乏係統的分析與認識。我思考這個問題的原因在於,有關服務經濟時代的公司革命是一個未來趨勢和任務的課題。因此,我必須能夠對未來競爭和未來企業的要求有所認識,有關企業家精神、商業模式、商業組織這三個方麵到底應當進行怎樣的變革,才是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