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反省已有的企業家精神甚至需要顛覆。人們今天更加推崇的,是熊彼特與德魯克有關企業家精神的定義。熊彼特主張創新是企業家精神的靈魂,企業家是“從事創造性破壞”的創造者。而德魯克則在熊彼特的基礎上,更加具體地提出 “企業管理的核心內容,是企業家在經濟上的冒險行為,企業就是企業家工作的組織”。基於這樣的觀點,我們推崇傑克·韋爾奇、李健熙、安迪·葛洛夫,也推崇柳傳誌、張瑞敏,因為他們都是推動創新的變革英雄,這是一種行為學派的思維。市場與顧客導向的缺乏,成為熊彼特與德魯克的局限。
如果從服務經濟對企業要求的角度去認識,馬克斯·韋伯關於企業家精神的分析,對我們或者更有借鑒作用。他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中寫道:“這種需要人們不停地工作的事業,成為他們(企業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事實上,這是唯一可能的動機。但與此同時,從個人幸福的觀點來看,它表述了這類生活是如此的不合理:一個人為了他的事業才生存,而不是為了他的生存才經營事業。”“貨幣隻是成功的標誌之一,對事業的忠誠和責任,才是企業家的頂峰體驗和不竭動力。”馬克斯·韋伯通過以上論述,把敬業理解為企業家精神的根本動力。它更多觸及企業家意識與價值觀層麵,是一個與企業存在價值這個源頭性問題密切相關的精神學派的結論。我認為,這個結論對企業家精神的闡述更為準確。而遺憾的事情在於,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至今,我們對企業家精神更傾向的理解,是基於財富與競爭的創新精神的理解,而基於價值創造的事業精神,這個更深刻的企業家精神源則被忽略。我相信,這是此刻乃至未來,首先需要進行的企業家精神革命。這不是什麼創新,至多是一項正本清源的工作。因為在50年以前,沃爾瑪的創始人薩姆·沃爾頓就明確說過:“從頭到尾,我注重的是盡我們的心力,建立最完美的零售公司。創造巨大的個人財富從來都不是我的特定目標。”這是20世紀企業家的實踐與感言。服務經濟時代對企業家精神的要求,隻會更苛刻。
我嚐試著分析過中國近百位企業家的創業動因以及創業路程。貝因美集團的謝宏也是其中之一。1987年,謝宏在大學學習食品科學期間的第一個商業發揮是,建議自己的母親在浙江台州市的黃岩開辦了一家麵包店。母親的勤奮與細致,加上身在大學工作的兒子不斷會給出專業意見,這個不大的麵包店,在黃岩很快變得家喻戶曉、供不應求。同樣是在1987年,美國亨氏“嬰兒營養米粉”進入中國,包括進入浙江市場。這讓謝宏意識到,嬰兒斷奶期食品是一個巨大的市場。不然的話,像亨氏這樣的跨國公司,不可能推出這類產品。但是,謝宏沒有行動。他知道自己還沒有準備好。在這段時間裏,謝宏目睹了亨氏嬰兒營養米粉,在中國攻城略地如入無人之境,在消費者心中建立了幾乎無法撼動的品牌地位這一事實。這個過程裏,謝宏所學的食品專業也幫了他的忙。他知道,亞洲人的生理特征導致了嬰兒對米粉營養特性的需求,使得亨氏的產品並非無懈可擊。還是在這一年,謝宏進入浙江大學攻讀第二學位。他潛心研讀了人類學、現象學等一些經典的人文著作。他還和導師、同學組織了一個課題小組,專門研究民族素質提高的命題。他們的研究結論是,民族素質提高根本性的兩個要素,是健康的體魄與完善的人格。從這個時候開始,謝宏對嬰幼兒的研究,乃至符合中國嬰兒體質特征的營養速食米粉的研究,也都在進程中。
以上過程,已經讓我們不難對謝宏的創業動機作出判斷。如果完全從財富精神出發,謝宏當初可能會成為一家在浙江,甚至在全中國連鎖的麵包房或者蛋糕店老板。那樣,他也會很有錢。但謝宏的價值觀決定了,他必須選擇一件符合自己理想的事情去開始。這從貝因美的商標中也能體現出來。謝宏用了將近一年的時間來構思商標。與很多創業者不同,他先從英文開始想。因為,他相信自己既然要一生做這件事情,那就完全有可能做到全世界去。至少要有這樣的信心。先想好英文名稱,將來走向世界的時候就會少掉很多麻煩。貝因美的英文名稱是“BEINGMATE”,謝宏把兩個英文單詞捏合到了一起,中文意思是“生命伴侶”。而這個英文名稱音譯過來的中文“貝因美”,又可以解釋為“寶貝因愛而美”,這令謝宏興奮不已。貝因美濃縮了他的創業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