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貝因美12(1 / 3)

第三章服務經濟的企業家價值革命 組織:企業家精神的靈魂

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在企業家精神的內涵中,組織使命感是否應該成為第二個重要的內容?在工業經濟時代早期,人們受馬克思《資本論》的影響,把企業家與企業主(資本家)等同一致。這種影響持續了上百年。即便德魯克老先生在涉及組織問題時,也隻是認為企業是企業家工作的平台。但是,在現代企業未來發展和競爭中,有兩個涉及到的組織問題會對企業家精神形成嚴峻挑戰。第一個問題是:服務經濟對企業多重價值創造能力的要求,使得企業員工必須保持著對企業很高的忠誠度。這種對組織的忠誠度與前文討論到的事業忠誠度,兩者之間的區別在於,事業忠誠度表現出來的,是一種信念與追求,回答的是一家企業為什麼存在和發展的問題。而組織忠誠度表現出來的,則是一種意識與行為,對於企業家與員工團隊來說,它提供了工作的動力。其回答的,是企業為了自身理想與使命,應該怎樣存在的問題,這其中涉及包括企業家在內的所有員工的意識與行為,尤其是企業家的組織忠誠度。在中國,大多數企業通常會認為,組織忠誠度是員工層麵的問題。而由於企業家與企業天然的血肉相連關係,我們會理所當然地忽略掉他們的組織忠誠度。這與我們的文化傳統有關係。我們遵從著馬克思“企業家即企業主”的認識邏輯,繼承著封建文化“管理者治人”的思維,所以會忽略企業家的組織忠誠度。

從文化與製度兩個方麵去認識,這顯然是中國企業與西方企業的巨大差距,同時,這種差距也從根本上遏製了我們的創造力。企業家的組織使命感如何,直接影響著組織的創建與維護。而這種創建與維護又直接影響到企業創造價值能力的強弱。

那麼,作為企業家精神層麵的組織使命感,它會表現出哪些特質呢?在過去的10年中,我觀察和分析過中國百名以上的企業家。同時,也帶著這個命題與上百名企業家作過討論與交流。多數人表示,之前他們沒有認真想過這件事情。在經過討論以後,我們一致的答案是:科學、民主、紀律。大家認為這六個字應該成為企業家組織使命感的核心特征。同時,同意這個答案的大多數人都認為,自己還沒有在這三個方麵做好。我們還一同尋找,是哪些東西妨礙企業家在組織使命感方麵的正確表現?結果,我們獲得了這樣一些認識。

一是企業所有者的地位導致企業家淩駕於組織之上,這是一種地地道道的企業主意識。懷有這種意識的人,還遠沒有資格被定義為人們尊重的那種企業家。在這類人的意識中,會時刻認為企業是自己的。因此,他們可以不受約束,為所欲為。中國有相當數量的民營企業老板在抱怨自己的員工不夠敬業,表現出一種消極的“打工文化”。這些老板拚力采取薪酬、股權的激勵方法,也在企業內部大力倡導企業文化建設,但看起來對“打工文化”的改變,依然收效甚微。這其中的關鍵原因,是老板本人的企業主意識沒有改變。當老板的企業主意識不能改變的時候,這家企業所有人的意識與行為,都注定隻會是雇員。這是他們無奈的選擇。我們民族深厚的封建文化傳統,有時候會使得老板自覺不自覺之中,很樂於享受當家長甚至是當統治者的感覺。在這樣一種狀態下,民主其實就是一個奢望。它必然受到致命的扼殺。而一旦一家企業的民主精神無法建立,那麼,它聚集人才並且令人才能夠有所作為的能力,都是十分有限的。最終,這家企業創造價值的能力,也將是十分有限的。

很多年以前,個別外國學者將中國定義為一個無法組織起來的民族。台灣學者柏楊先生,對中華民族的組織性也有過痛心疾首的批判。中國企業相比於西方企業,技術、資金、管理的差距,固然都是其需要麵對的艱苦挑戰。但是,真正巨大的挑戰,是中國企業的組織精神。因為,隻要中國企業不能創建先進的組織,所有上述挑戰,就都不可能贏得勝算。而企業的組織精神、企業家的組織使命感和民主意識,無疑都是至關重要的。中國企業家在中國改革開放的30年間,以他們的勤奮和堅忍,為中國擺脫貧窮作出了卓越貢獻,他們是令人尊敬的。但是,與絕大多數中國人一樣,他們身上也不可避免地會存有封建文化的傳統烙印。在服務經濟時代要求企業必須具備多重價值創造能力的時候,企業家民主精神的缺失,會使得企業與時代的要求格格不入,從而落伍。這是他們麵對的最大挑戰。一些人認為,如何製約企業家淩駕於組織,是一個現代企業製度或者也叫公司治理結構問題。這種認識放在純粹組織角度去判斷,當然毫無疑問是對的。但如果更深刻一些去分析,我仍然願意將它歸結為一個文化問題。事實上,企業家精神的組織使命感,對一家企業民主精神的創建與維護,是現代企業製度能夠順利構建和得到維護的基礎。

我們討論的第二個問題,涉及企業家組織使命感中的科學精神。應當看到,企業家是一個經驗豐富、嗅覺靈敏和敢於承擔責任的特殊群體。叛逆與創新的本能,有時會使他們產生許多超出常規的思維與舉動。他們是精英群體,所以在很多時候,常人不能夠理解他們。然後,企業家們特別願意接受人們說他們孤獨。但是,經營企業的業績,以及大量的決策管理經驗,也許會使他們自以為是,會讓他們走向對經驗的迷信。然後,他們會違背規律。所謂科學精神,究其根本是實事求是、尊重規律。什麼是規律呢?譬如用人之道:企業要用能人,這會是所有企業家的共識。但怎樣用能人呢?有的企業家依賴能人,也有人依靠但不依賴。顯然是後一種做法,對企業更負責任,也尊重了企業持續發展的規律。還有,企業不能夠僅僅滿足於對人才的使用。它還必須育人,必須是人才工廠。這也是規律。我們很難相信,一家不具備育人功能的企業會人才濟濟。同樣,我們也就無法期待這樣的企業,會具備很強的多重價值創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