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怎樣理解企業家的犧牲精神呢?大多數企業家會認同馬克斯·韋伯的觀點,承認自己是“為經營事業而生存的人”。但這並不等於,他們除去經營事業的快樂之外,就沒有別的生活要求。企業家不應該並且也很難成為禁欲主義者。這個世界本身就很難有絕對的禁欲主義者,隻會是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表達出不同的欲望而已。我們仍然需要,從企業創造價值的規律,去認識企業家的犧牲精神。比較而言,在以產品價值為主要特征的工業經濟社會中,企業創造價值的方法與過程相對簡單。企業家需要承擔經營風險,需要殫精碣慮。但競爭不足的環境也為企業家本人提供了更多人性化的生活空間。換言之,他們在組織使命感方麵,還不需要具備很強的犧牲精神。例如中國的房地產行業,在已經過去的20年間,競爭的嚴重不足以及價值創造過程的簡單粗放,使得這個行業的企業家有著充分的個性張揚空間。他們可以登山,可以航海,可以演電影,可以有充分的時間當思想家……中國企業家群體中最時尚的生活方式領導者,是由他們充當的。完全從純人文角度去看,他們給我們這個社會帶來了一些新的東西。但是,在中國其他競爭激烈的行業中,這種個性張揚的瀟灑幾乎是無法存在的。那些行業的企業家需要更多的犧牲,他們難以獲得類似的自由。我從不掩飾自己對中國房地產行業幼稚的比較。因為最簡單的方法是:假如20年前,中國有100家新創辦的房地產企業,那麼今天可能還有80家活著,並且賺到了錢;而20年前,中國有100家新創辦的高科技企業,或者傳統產業領域的企業,今天還會有多少存活下來呢?這並不說明房地產行業的企業家有多少過人之處,隻能說明這個行業的幼稚。當然,從根本上說,這印證了價值創造過程簡單,對企業家犧牲精神要求也相對較低的觀點。
而服務經濟時代,企業創造價值的過程與方法已經變得十分艱苦與複雜,這就對企業家的犧牲精神提出了非常苛刻的要求。英特爾公司前任首席執行官安迪·格魯夫的著作《隻有偏執狂才能生存》,應當能夠給我們一些啟發。無疑,企業家的犧牲精神,在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中幾乎無處不在。唯有如此,企業才能夠滿足消費者的價值要求。參與過這個問題討論的企業家朋友中,有一部分人覺得企業家的犧牲精神到達最高境界的標誌,應當是在需要退出企業這個舞台的時候能夠勇敢退出,尤其是那些創業的企業家。因為企業是他們一手創辦的,製度上他們可以長期站在舞台中央,可以活到老幹到老,像台塑集團王永慶老先生一樣。從情感上而言,企業如同創業企業家的孩子,難以割舍。但是,無論企業家學習力怎樣強,自然規律規定了人都會一天天衰老。人知進退,海闊天空。而進退之間,旁人感覺是境界,而企業家本人感受的是犧牲。他要把舞台中央那個位置讓給別人。至少對一部分企業家而言,這種選擇需要犧牲精神。想一想曾任英國首相的丘吉爾卸任之後,幾乎一夜之間便白發蒼蒼,那是一種什麼感覺呢?讓一群“為經營事業而生存”的人,自覺退出自己創辦的事業,何其難也。比爾·蓋茨為全世界的企業家作了一個表率。在他宣布將自己的全部財產公益捐獻的同時,年富力強的比爾·蓋茨其實也退出了微軟公司這個全球矚目的舞台。而此刻,微軟公司依舊是全球偉大的企業。
事業導向是服務經濟時代企業家精神的動力,它包含了企業家創造價值的理想。而組織使命感,則是企業家精神的靈魂。它表明,為了實現企業的理想,企業家必須與他的同事一起,把企業打造成為創造價值的永動機。為了這一切,他們必須作出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