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服務經濟的企業家價值革命 踐行:建立公司哲學的唯一道路
到貝因美嬰童生活館去體驗嬰童服務的客人,離開之前都會得到幾本知識手冊,大多是有關育兒知識,以及怎樣培養冠軍寶貝的。其中,有一本特別的日記體印刷手冊,格外引人關注。這本手冊的主人公是謝宏的太太和他3歲多的寶貝女兒安妮。手冊的第一張照片,是謝宏太太懷孕挺著大肚子的樣子。之後,是一張張記錄著小安妮各種幸福情景的照片。每張照片的旁邊,都配以簡潔優美的文字,反映出這個美麗小天使生命的軌跡。我不知道別人在看到這本手冊時,會有怎樣的認識。我自己最初的感覺並不好,因為,在我看來,這畢竟是企業的商業活動。為什麼要把家人卷進來呢?後來,我婉轉地向謝宏表達過我的不解。謝宏很坦然地說:“我是因為有了成功生養教這一套研究成果而創業的。安妮是我的女兒,我當然會將這套體係用在她身上。因為我希望她有一個很好的人生。”至於手冊,別人可能覺得商業,但謝宏認為,這隻是與其他為人父母的朋友一種有益的分享。同時,生活中安妮的食品、用品、玩具,隻要貝因美公司擁有的,謝宏一定不會去選擇其他品牌,安妮是貝因美最忠誠的消費者。我想,這種選擇當然表達了謝宏的自信。而這之外,是否還有一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意味呢?如果確有這樣的意味,那麼最重要的首先不是對消費者的感染,而是謝宏通過自己的身體力行,把他對貝因美事業的忠誠,傳達給了貝因美的全體員工。這樣的傳達,使得員工對自己從事的工作與公司使命堅信不疑。直到拿到謝宏太太和女兒安妮那本小冊子後很久,我才得出這樣的結論。有幾位去過貝因美的朋友都說,貝因美的員工身上那種工作熱情近乎於宗教式的狂熱。朋友們不理解。其實,無論是那些跨國公司還是中國的優秀企業,員工對工作的忠誠是它們共同的特征。而建立這種忠誠的源頭之一,來自於企業家對自己事業使命的踐行。
在貝因美18年的曆史中, 謝宏對嬰童事業的堅守麵臨過幾次重大考驗。第一次是1995年,貝因美嬰幼兒配方米粉經過3年努力,以每年翻番的速度迅速在華東、華南市場占有了相當份額,企業資產也由創業之初的200多萬元積累到3 000萬元。這使得幾大跨國巨頭企業亨氏、雀巢深感意外。嬰幼兒米粉在中國是一個相對空白和規模不大的市場,跨國公司對於這個市場的戰略目標是壟斷性占有。它們沒有想到,貝因美這樣一家資金匱乏的民營小公司,短短3年便會成為中國嬰幼兒米粉市場的攪局者。一家跨國公司甚至在它1995年的年度報告中,明確把貝因美列為中國市場的“第一號對手”。接下來,亨氏投入鋪天蓋地的嬰幼兒米粉廣告。就連從來不為嬰幼兒米粉投入廣告的雀巢集團也隨之跟上。這是一場針對貝因美的不約而同的競爭反應。謝宏承認,自己沒料到跨國公司的反應會這麼早和這麼強烈。他也知道,這樣的市場投入,對於勢大財雄的跨國公司而言,不過是九牛一毛;但對於貝因美,卻近乎於一種黑雲壓城般的窒息。說白了,貝因美傾家蕩產的那點家底,連人家的廣告費都不夠。在巨大的外患麵前,謝宏沒想過要撤出嬰幼兒米粉市場。在別人看來,貝因美現在還有3 000萬元資產,隨便去幹些別的生意也能掙錢,沒必要與跨國公司正麵交鋒,搞得有可能血本無歸。但是,謝宏不這麼想。嬰童產業是他的理想,如果撤出了,這輩子賺不賺錢謝宏都不會快樂。文質彬彬的謝宏,因為自己的理想,在巨大的壓迫下,反而變得像一名鬥士。他不僅不退縮,反而決定把公司家底全部押上,再加上銀行貸款,投資了一條年產1.5萬噸的米粉生產線。這在當時已經是中國華東地區最大的生產線了。謝宏在企業內部說,貝因美打不死,就是要成為“米粉帝國”。生產線於1996年開始投產,但是,謝宏承認,自己其實是犯了一個堂吉訶德式的錯誤。貝因美需要擴大米粉產能,但不是在那樣一個時間節點去作那樣一個賭博式的大動作。他承認那是一種負氣狀態下的拚命。因為,這之後貝因美經曆了巨大的資金困難。1997年,全公司10個月沒錢發工資,債主紛紛來堵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