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貝因美18(3 / 3)

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貝因美在自己18年的企業曆史中,不僅麵對過投資液態奶使企業規模快速擴大的誘惑。謝宏也可以像眾多善於捕捉商機的浙商一樣,投資房地產,投資礦山。那樣的話,貝因美的財富積累也許會比今天多出很多。浙江商人從來不缺投資理財的天分。我到過貝因美位於黑龍江省安達的奶粉生產基地,貝因美正在投入巨資擴大自己的專有牧場。在此之前,貝因美的奶源基地,一直采取自己管理的模式。這使得它每公斤牛奶的成本,要比其他采用“公司+農戶”模式的同行高出許多。與中國其他地區的企業相比,浙江企業對成本的敏感性和控製能力都高人一籌。這是企業界公認的事實。但為什麼貝因美願意接受高成本呢?

無論是聯想對巨大的多元化投資機會誘惑的拒絕,還是貝因美為了產品安全接受原料的高成本,都是因為企業使命對它們的約束。企業使命是所有優秀企業在漫長的發展道路上,麵對誘惑能夠保持心無旁騖的定力所在。企業文化對員工職業行為的約束是無須贅言的。在貝因美安達奶粉生產基地參觀的時候,我看到基地自動化程度很高,在空空蕩蕩的前處理車間裏,除了機器,便隻剩孤孤單單的一名員工,不停頓地在車間裏巡走,檢查每一台設備的運行情況。我在豐田的車間裏,見過員工這樣的狀態,但那是在流水作業的生產線上,每一道工序都有一名員工。任何一道工序的停頓,都會導致整條流水線停止運行。因此,員工的工作狀態,事實上存在著被動的硬約束。而貝因美前處理車間裏這位單兵作戰的員工沒有這種硬約束,他完全可以停下來休息。我在那個車間的窗口站了很久,始終看不到他有停下來的跡象。這使我聯想到貝因美文化裏,有一段關於角色認知的規定:“公司:以人為本,提供機會,搭建平台,鼓勵創造,尋求同一;員工:以事為本,珍惜機會,各就各位,各司其職,達成目標。”我想,也許這才是那位員工不願意停下來的答案。

企業文化作用的第三個特征,在於品牌塑造。有關品牌戰略的專業理論,至今已經十分係統與豐富,基本上是從營銷學與傳播學這樣一些角度來進行研究的。1989年,我和現任神州數碼集團董事局主席郭為先生,負責聯想集團的企業文化建設與品牌推廣工作。我做了郭為近半年的部下,然後接替他擔任部門負責人。我們當時把聯想集團的品牌工作內容,分為企業形象和產品形象兩個層次。而在企業形象的定位與推廣方麵,我們的理解是需要更多地向社會傳達聯想的企業使命與文化,這將有利於提高社會對聯想的信任度。“人類失去聯想,世界將會怎樣”這句廣告語的出現,恰到好處地承擔了這樣一個任務。我們也堅持不懈地通過新聞和各類活動,宣傳聯想在科技成果商品化方麵和在國際、國內市場上的作為。我們始終圍繞這種定位堅持了很多年。看起來,這樣的工作沒有與產品銷售直接形成聯係,但實際上它可以讓我們事半功倍。因為,久而久之,一個負責任、有抱負、不斷進取的聯想集團形象就會深入人心。這對形成忠實的消費群和良好的企業發展環境,作用很大。而聯想品牌形象的內涵中,企業使命是核心元素。平安保險公司後來的宣傳語“中國平安,平安中國”亦有與此相似之處。

20世紀90年代中期,IBM在中國推廣自己的企業形象。它的廣告語是:“無論一小步,還是一大步,都是領先世界的一步。”當時,中國IT界的很多人看到這句話都很鬱悶,覺得IBM太狂妄,但又不得不承認這是“藍色巨人”的影響力和地位。鬱悶隻是一種無奈。而IBM的這句話,在炫耀企業實力之外,我們也不可否認它在向大眾傳導自己的企業追求。貝因美的品牌口號是:“造就冠軍寶貝,開啟成功人生。”這同樣是源於企業使命的一種市場詮釋。

近幾年來,成功的品牌推廣甚至能把產品變成一種文化的案例,當屬蘋果公司。兩次掌管蘋果公司的創始人喬布斯,執著地實踐自己“改變世界”的人生理念,繼續創造一個又一個新的傳奇。他把電腦、手機、音樂播放器這樣一些所謂的高科技產品,變得輕鬆、時尚和人性化。而這種努力與蘋果公司奉行的企業哲學是完全一致的。我們隻要想一想那個被咬過一口的蘋果,把這樣一個公司標誌和它的經營實踐聯係在一起,蘋果公司的品牌形象,無疑被烙上它自己的企業文化的烙印。貝因美的謝宏也像喬布斯那樣,他願意參加能夠推廣貝因美“成功生養教”理論的各種各樣的公眾活動。他可以像傳教士一樣,不辭辛苦地去錄製《謝宏真道理》這樣的推廣親子教育的電視係列片。也許是親子教育這個話題本身的重要性約束,也許是謝宏本人性格的原因,他沒有喬布斯那樣的娛樂性,而且看上去有些辛苦,但並不妨礙他把貝因美的企業使命公之於眾。

作為企業的基因,企業文化無疑會作用於企業的品牌形象。笨拙的企業很機械很莊重的傳達品牌形象,會讓人覺得這家企業極富使命感,但同時也會覺得它很累。也有靈巧得像蘋果公司這樣的企業,很輕鬆很娛樂地讓別人在不知不覺之中就接受了它的理念。蘋果公司的粉絲們調侃說,蘋果的產品就是一種毒品,讓人上癮。學者們說,那叫忠誠度。

總之,工業經濟時代,能夠把產品訴求說清楚,就是品牌戰略,因為那是短缺經濟時代,產品供不應求。而服務經濟時代,僅僅以產品為核心的品牌戰略,就會顯現出效果的局限性。消費者需要附加值,需要知道為自己提供商品的企業是一家值得信賴的公司。這就使得企業文化在品牌形象裏有良好彰顯的那些企業,更容易獲得消費者的青睞。短缺經濟時代,消費者是被動的,產品就像姑娘,醜也好,不醜也罷,橫豎就一個。消費者喜歡與不喜歡都沒有意義,因為隻能接受。服務經濟時代,消費者是主動的,企業是被動的。姑娘太多,消費者有權挑三撿四。兩個時代的根本區別,令企業所謂的品牌戰略發生巨大變化。當全世界都缺水泥的時候,某家水泥企業花錢打廣告說“我們生產凝聚力”,一定會被所有人理解為瘋子。因為,這種環境下你隻需要說“我們生產水泥”。而當全世界都不缺水泥的時候,某家企業花錢打廣告說“我們生產水泥”,則一定會被所有人當做傻子。因為,在過剩的環境下說這樣的話毫無作用,有作用的是“我們生產凝聚力”。這不是一個比誰更會說的問題。花言巧語可以蒙混一時,但最終還是會害了自己。企業價值不是說出來的,品牌形象最終是一個包括企業責任、企業價值在內的企業文化問題。

綜上所述,在服務經濟時代,企業文化在激勵、約束、品牌三個方麵的作用,說明企業文化實質上是企業最重要的情緒資本。企業創造組合價值,需要這樣的激勵;企業實現自身的卓越與偉大,需要這樣的約束;消費者對企業的忠誠,需要這樣的價值。因為這些,文化便成為企業的情緒資本。同樣,建設優秀的企業文化,成為了企業立足於服務經濟時代的革命性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