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節 保持自己的晚節(1 / 1)

凡做大官,處安榮之境,即時時有可危可辱之道,古人所謂富貴常蹈危機也。……平世辭榮避位,即為安身良策。亂世辭榮避位,尚非良策也。

——曾國藩

晚年的曾國藩心情十分矛盾,他不想做官,可又不能不做;他想一長疏請辭,而語氣又不能太硬,可語氣不硬,又怎能獲得恩準;即使獲得恩準,萬一戰事又起,他不也還是被征召麼?前後不能,進退兩難。

曾國藩為什麼不願做官?他有三條理由:一是“督撫不易做,近則多事之秋,必須籌兵籌餉。籌兵則恐以敗挫致謗,籌餉則恐以搜括而致怨。二者皆易壞名聲。”二是自己“用事太久,恐中外疑我兵權太重。利權太大,不能不縮手以釋群疑。”三是他認為“凡做大官,處安榮之境,即時時有可危可辱之道,古人所謂富貴常蹈危機也。……平世辭榮避位,即為安身良策。亂世辭榮避位,尚非良策也。”

於是,他上疏告病請求退職,李鴻章聽說後寫信告訴老師:“奏章的語氣不可太堅決,這樣除了讓人覺得痕跡太重沒別的用處,而且,未必馬上就能退職,即使退職一二年,其他地方若發生戰爭,仍然免不了被皇上征召,到那時就更加進退兩難了。”曾國藩覺得他學生的這些活都切中事理,這使他陷入思考之中。他想到了這樣一個辦法,他在一封信中寫道:

“我決計今後不再做官,也不打算回老家享清福,隻求在軍營中照料雜事,維係軍心。不居高位,不享大名,這樣,或計可以避免大禍大謗。如果遇上小小的凶咎,我也隻好聽之任之。”

在給弟弟曾國荃的信中,他也陳述了不能逃避的看法:

“我們兄弟蒙受國家厚恩,享有赫赫大名,終究不能退藏避事,也隻好像以前所說的那樣,將禍福毀譽置之度外,坦坦蕩蕩,行法俟命而已。”

立世大智慧

曾國藩隻求能將自己閑置起來,不進不退,小露不藏,這樣既可以消除心腹們的後顧之憂也可以避免其他同僚的閑言碎語;既不至於讓皇上為難,也不至於讓自己處於被動之中;既可以保持自己的晚節和清譽,又可增加自己的體恤皇上的名聲。真是一箭數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