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作為一種常用的說話方式被人們所熟知,但不得要領的提出問題常常洋相百出,鬧出笑話。
有一次,一些領導到某地開會,當地習慣早餐是饅頭、稀飯、每人一個雞蛋。這天早晨,一個領導剝開雞蛋,發現是壞的,就跟服務小姐說:“給我換一個,這個雞蛋壞了。”
不一會兒,服務小姐就回來了,可是忘了想換蛋的是哪個人了。就高聲喊了起來:“誰的蛋壞了?”
眾領導沉默不語。小姐又喊了一句:“誰的蛋壞了?”
結果還是沒人答應。
這時,餐廳主任過來對服務員說:“你這小姑娘真沒禮貌,應該這樣問:哪位領導的蛋壞了?”忽然,餐廳主任覺得這話不對勁,趕緊又改口又高聲喊了一句:“哪位領導是壞蛋?”
這個故事中的服務小姐和餐廳主任都沒有注意問話的分寸,措辭不準確鬧出了笑話。
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隻有恰當的提問,才能達到順利溝通的目的,使交談的局勢和結果對自己有利。即使初次見麵的人也不例外。有的人問話一出,便立即打開了對方的話匣子,雙方相見恨晚,成了好朋友;有的人問話一出,卻使對方無言以對,使場麵變得很尷尬,雙方隻得以說“再見”收場。
可見,發問也是一種說話藝術,對“拉近”雙方的距離起著很重要的作用,發話準確恰當的話別人最愛聽,也樂於接受。
一家飯店招聘服務員,有兩位年輕人前來應征。
第一位應征者這樣招呼光臨的顧客:“您好,您吃雞蛋嗎?”
顧客擺了擺手,似乎答不出來,對話就此結束了。
第二位應征者這樣招呼光臨的顧客:“您好,請問您吃一個雞蛋還是兩個雞蛋?”
顧客笑著回答:“一個雞蛋。”
可見,第二位應征者的發話策略相當成功。短短幾個字的對話,凸顯了世大的差異和效果。說話有分寸、有講究,措辭一定要清晰準確,不要口不擇言,這樣才能不至鬧出笑話,從而贏得別人的喜愛。
3.說話隻說一半,吊人胃口讓聽者欲罷不能
設置懸念是說話技巧中最為常用的一種,這種技巧一般是把自己的思路引入對方的思維軌道,然後來個急轉彎,把對方置入困惑之地,讓對方“著了你的道”,然後再來用一句話點破,讓聽者恍然大悟,從而達到你的既定目的。
美國有個倒賣香煙的商人到法國去做生意。一天,在巴黎的一個集市上他大談特談抽煙的好處。突然,從聽眾中走出一個老人,徑直走到台前,那位商人吃了一驚。
老人在台上站定後,便大聲說道:“女士們,先生們,對於抽煙的好處,除了這位先生講的以外,還有3大好處哩!”
美國商人一聽這話,連向老人道謝:“謝謝您了,老先生,看您相貌不凡,肯定是位學識淵博的老人,那就請你把抽煙的3大好處當眾講講吧!”
老人微微一笑,說道:“第一,狗害怕抽煙的人,一見就逃。”台下一片轟動,商人暗暗高興。“第二,小偷不敢去偷抽煙者的東西。”台下連連稱奇,商人更加高興。“第三,抽煙者永遠不老。“台下聽眾驚作一團。商人更加喜不自禁。要求解釋的聲音一浪高過一浪。”
老人把手一擺,說:“請安靜,我給大家解釋。”
商人格外振奮地說:“老先生,那就請您快講。”
“第一,抽煙人駝背的多,狗一見到他以為是在彎腰撿石頭打它哩,能不害怕嗎?”台下笑出了聲,商人嚇了一跳。“第二,抽煙的人夜裏愛咳嗽,小偷以為他沒睡著,所以不敢去偷。”台下一陣大笑,商人大汗直冒。“第三,抽煙人很少長命,所以沒有機會衰老。”台下哄堂大笑。此時,大家一看,商人已不知什麼時候溜走了。
這則故事一波三折,層層推進,一步一步把聽眾的思維推向迷惑不解的境地,在把聽眾的胃口吊得足夠“饞”時,才不慌不忙地表達出自己的意思。按照一般的思維,抽煙是應該遭到反對的,因為抽煙的危害人所共知,當老人一言不發地走向大談抽煙好處的商人時,一般認為老人是要提出反對竟見,老人卻也大談抽煙好處。商人和聽眾一樣大惑不解,因而急切地想知道原因。最後,老人以幽默的話語作了妙趣橫生的解釋。既讓聽眾開心,又讓聽眾從商人的欺騙性話語裏走出來,意識到抽煙的危害性,真是一舉二得,一石雙鳥。
4.打造說話的詞語功夫,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
說話要想別人愛聽,知己知彼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說知彼要投其所好,那麼知己則就要多加錘煉自己的語言功夫,提高語言的表達力。所謂的語言功夫主指詞語字眼。
用對了字眼不僅能打動人心,同時更能帶出行動,而行動的結果往往是展現出另一種人生。
詞語是人說話的基本元素,我們從小學時候就要學習用詞造句,現實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在用詞造句。一個人詞彙量豐富並善於運用,自然可以使自己的表達更加順暢和有效。
人們成年後往往忽視遣詞造句方麵的學習,就是因為看不到說話對一個人是何等重要。認為用詞、造句都是學生們考試用的小把戲,從而造成這樣一種現象:一方麵努力想改變事情的結果,有的甚至也了解說話對於改變結果的意義,另一方麵又不願下功夫解決自己詞彙貧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