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對了字眼不僅能打動人心,同時更能帶出行動,而行動的結果便是展現出另一種人生。馬克·吐溫說:“恰當地用字極具威力,每當我們用對了字眼……我們的精神和肉體都會有很大的轉變,就在電光石火之間。”
曆史上許多偉大人物就是因為善於運用字眼的力量,大大地激勵了當時的人們。當帕特裏克·亨利站在十三州代表之前慷慨激昂地說道:“我不知道其他的人要怎麼做,但就我而言,不自由毋寧死。”這句話激發了幾代美國人的決心,誓要推翻長久以來騎在他們頭上的苛政,結果造成燎原之火,美利堅合眾國於此誕生。
美國一位偉人演講道:“當我們今天得以享受到充分的自由時,不要忘了獨立宣言,雖然那沒有幾句話,卻是二百多年來所給予我們每個人的保障。同樣的,當我們這些年致力於種族平等時,不要忘了那也是因為某些字眼的組合而激發出來的行動所致,請問誰能忘記美國金恩博士打動人心的那一次演講。他說道:‘我有一個夢,期望有一天這個國家能真地站立起來,信守它立國的原則和精神……’”
當然,話語的影響力並不隻限於美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正處於風雨飄搖之際,有一個人的話激起了英國全民抵抗納粹的決心,結果他們以無比的勇氣挺過了最艱苦的時刻,打破了希特勒軍隊所向無敵的神話,這個人就是丘吉爾。
許多人都知道人類的曆史就是由那些具有威力的話所寫成的,然而卻鮮有人知道那些偉人所擁有的語言力量卻也能夠在我們的身上找到。這能改變我們的情緒,振奮我們的意誌,乃至於使我們有膽量敢於麵對一切的挑戰,使人生過得豐富多彩。
日常生活中,我們與人說話,特別是與有利害關係的人說話時,往往很仔細謹慎,生怕說錯話,但這個時候我們卻往往忽視了自己的慣用詞眼,其實,這種忽視的影響力是巨大的,因為這種字眼能深深影響我們的情緒及感受。反之,如果他擁有豐富的詞彙,那就好比手中握著各種各樣的彩筆,可以盡情勾勒美麗的人生,不僅為自己,更可以為別人。
形象生動的語言則是把無形變成有形,把抽象變成具體,把枯燥變成生動,大大吸引了聽眾的注意力。
形象化的語言讓聽眾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都一起參加接收活動,大大增強了語言的感染力。此外,它也是構成其他語言風格的基本手段。
語言形象生動須做到如下幾點:
(1)選用有色彩、有形象的語詞。色彩詞和形象詞可將聽覺形象轉化為視覺形象,而視覺形象留給人的印象往往比聽覺形象留下的印象更深刻。
(2)運用各種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誇張等。這些修辭手法可以淺顯通俗的事物或道理來說明比較複雜、抽象的事物或深奧難懂的道理。
(3)要注意寓理於事,將深刻的道理寓於具體事實之中。那種幹巴巴的說教,往往使聽者乏味。要學會善於運用生動典型的事例闡明事理,增強語言的魅力。
作家李準曾自負地說:“沒有幾下絕招,難得當個作家!我的看家本事是:三句話叫人落淚,三分鍾過戲,把讀者的心放在我手心裏揉,叫他噙著眼淚還得笑!”
時逢“常香玉舞台生涯五十周年慶祝會”,文藝界名流齊來祝賀。專好插科打諢的電影導演謝添一把拉住李準說:“李準,我想當眾試試你!你說三句話,能讓常香玉哭一場,我才服你!”
李準皺皺眉,看看眾人,攤攤手為難地對常香玉說:“香玉,你看看老謝!今天是你大喜的日子,他偏偏讓你哭,這不是難為人嗎?”
常香玉說:“你今天能讓我哭,算你真有本事!”
謝添說:“或者簽字認輸也行!”
李準依舊為難地說:“香玉,咱們能有今天,多不容易啊,論起來,你還是我的救命恩人哩!我十來歲那年,眼看逃荒的難民群到了西安,眼看人們都要餓死了,忽然有人喊:大唱家常香玉放飯了,河南人都去吃吧!嘩——人們一下子都湧去了!我捧著粥,淚往心裏流。想,日後見了這個救命恩人,我給她叩個頭!哪想到‘文化大革命’中,你被押在大卡車上遊街,讓你‘坐飛機’!我站在一邊,心裏又在流淚,我真想喊一句,讓我替替她吧,她是俺的救命恩人哪——”
“老李!你……別說了!”
常香玉猛然打斷李準的話,捂住臉,轉過身,滿臉淚水滾下來,把手絹打濕了。
大廳裏沒有一點聲息。眾人望著李準,沉浸在他講的故事裏,忘記了這裏在打賭,連謝添也輕輕吸了一下鼻子……李準能說哭常香玉,靠的除了真摯的感情,再就是形象生動的語言描述功底。有了這樣的說話本事,自然更容易讓別人接受你。
所以說,知己也不僅是知,而且要求我們發現缺陷並彌補,武裝自己說話的本質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5.用優美的語言來打動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