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美的詞藻如同豔麗的花朵,其形態和芳香能打動每一個人,所以在語言表達中若能增加些詩詞警句,更能得到別人的喜愛,也更能打能打動人心。
著名的演講家劉吉,有一次受邀給一所中學的學生們做演講。為了教育學生們“從小立誌,從小事做起,從今天做起”,劉吉在演講中運用了三首詩,頗有趣味。他先給同學們講了《明日歌》:
“你們都念過《明日歌》吧,明日複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我生若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百年明日能兒何?請君聽我《明日歌》。”
接著他又朗讀了一首《今日詩》:
“今日複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為,此事何時了。人生百歲幾今日,今日不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日至,明朝又有明朝事。為君聊賦今日詩,努力請從今日始。”
接著劉吉又即興發揮:
“這兩首詩都是明朝劉學家所作,他的意思再明白不過了,我也做了一首《昨日詩》送給大家:
“昨日複昨日,昨日過去了。昨日沒幹好,今日徒煩惱。世人隻知悔昨日,不知今日消失了。江水日日流,花落日日少。成事立業前車鑒,莫待那日悔恨了。”
劉吉在演講中,並沒有直接給學生講什麼大道理。而是用了三首小詩,當然這幾首詩也是他精心挑選的,通俗易懂,富有哲理,告誡同學們不可浪費時光,虛度年華。
劉吉的三首小詩在演講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優美的詩詞能夠打動人心,無論中外,概莫能外。
美國著名的黑人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在他的著名演講《我有一個夢想》中,這樣說到:
“到了這一天,上帝的所有孩子都能以新的含義高唱:
‘我的祖國,
可愛的自由之邦,
我為您歌唱。
這是我祖先終老的地方,
這是早期移民自豪的地方,
讓自由之聲響徹每一座山崗。’
當我們讓自由之聲轟響,當我們讓自由之聲響徹每一個大村小莊,每一個州府城鎮,我們就能加速這一天的到來。
那時上帝所有的孩子,黑人和白人,猶太教徒和非猶太教徒,耶穌教徒和天主教徒,將能攜手同唱那首古老的黑人之歌。
終於自由了,
終於自由了,
感謝全能的上帝,
我們終於自由了!’”
詩一樣的語言,音樂一樣的旋律,讓馬丁·路德·金在這次演說之後,“讓自由之聲響徹每一座山崗”便成為了激勵黑人鬥爭的座右銘。
語言的表達,若能加些優美的詞藻和警句名言,定能讓你的口才增輝不少。
6.語言表達,把握好語氣與語速
措辭清晰準確是語言表達的核心部分,但說話時,對語氣與語速的把握也不容忽視。我們了解自己,知道自己話說得好,但忽視了語氣與語速,那麼說話的結果很可能引人懷疑甚至得到與期望相反的結果。
為了讓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做到滴水不漏,我們需要很好地把握語氣變化:語速的快慢相合,語言的高低適中,聲調的抑揚頓挫,音質的悅耳動聽與和諧優美等等,通過這些來達到我們想要的說話效果。
語氣是一種特殊的表情。說話的語氣包括聲調、語速、音量、音變、音質等。語氣是語言的表現形式,它不僅能豐富語言的內容,還可以增強語言的感染力。語氣就像臉上的表情一樣,傳達著一種言外之意的信息。比如我們經常給人打電話,雙方並未見麵,僅從對方的語氣,我們就可以猜想出對方是正在聽音樂,或是剛起床睡眼朦朧,神智猶在夢鄉中,或是在看電視,或是在高興地聚餐,看似短短的三言兩語,我們便可從中猜個大體。語氣最能表達說話者的內心情感,表現出說話者是高興或是憂鬱、是快樂或是壓抑、是外向或是內向。就如好的播音員,不僅音色悅耳,而且他們富有感染力的語氣、語調,總能撥動人的心弦,引起人的奇思遐想。
如果在說話中注意運用語氣的不同變換技巧,往往可以產生不同的談話效果。一般而言,雙方談論令人愉悅、殷切期盼的事情時,語氣會不自覺的明快而飽含激情;如果談論的話題是令人憂傷、尷尬的事情時,語氣肯定會變得緩慢,低沉而凝重;如果談論的話題是具有辯論性質的,爭論雙方的語氣中那種急迫、不屑、生氣、焦急、興奮、激昂等情感,就會在爭論的過程中一一展露;如果交談的話題是有關安慰和鼓勵的,語氣自然就轉換為充滿溫情和激勵;如果交談的話題雙方中有一方不感興趣,不感興趣一方的語氣難免會變得冷漠而空洞。
沒有語氣的語音會讓傾聽者慢慢變得麻木,失去興趣,而傾聽者的心思不自覺得遊離於話題之外,雙方自然也無法長談下去。這種情況如果發生在朋友之間,友情會變得疏遠;如果發生在家人之間,親情也會變得隔膜;如果發生在商業事務中,合作的事項則有可能悄然中斷……
有時,你也會聽到言不由衷的支支吾吾。這時,隻要你細心地體味對方的語氣,終會撥雲見日,洞察對方的本意。
為了更好地表達自己的見解,我們需要恰當地運用語氣的變化:聲調的抑揚頓挫,語速的快慢結合,語音的高低適中,音質的和諧優美、悅耳動聽等,來最終達到預期的講話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