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語言表達很重要——措辭清晰準確的話別人最愛聽(2)(2 / 3)

語速則能透露人的心事,一個說話鏗鏘有力、語速快慢有致的人,會給聽者一種自信、躊躇滿誌、成竹在胸的感覺;一個話語不多、語速緩慢得令人著急的人,多半給人比較內向,遲鈍而木訥的印象;一個說話滔滔不絕、語速飛快的人,大多給人以聰明伶俐、能言善辯的感覺。說話是人的本能,說的好壞,會不會說與人的性格和日常人際交往以及鍛煉有關。語速的異常改變往往暗示了一個人心理狀態的波動。平時能言善辯,一張口便滔滔不絕的人突然變得吞吞吐吐、欲言又止;或是一個平日木訥寡言的人,突然表現得神采飛揚、見誰都打招呼,都想和人聊上幾句。當你看到這兩種人時,他們肯定碰上了什麼事情,以致於他的心理發生了急劇的變化。

曾有人在做過調查後說:“一個男人在外麵拈花惹草之後回到家裏,常會不自覺地表現得特別熱情,會對妻人嘮嘮叨叨說一些不著邊際的話語,以掩飾內心的歉疚和愧意。”這符合人性的弱點。當一個人心懷鬼胎或意欲撒謊的時候,語速往往會加快,以掩飾內心的不安和恐慌。如果妻子這時稍微細心一點,便可以覺察丈夫內心的波動。當一個人心理恐慌,便會表現出語速的異常加快,往往表麵說了許多話,其實內容大多不著邊際,實質上也沒有什麼內涵,言詞之間也會有前言不搭後語的漏洞。

同事、朋友之間也是一樣。平日裏無話不談的同事、朋友,如果突然之間語氣變得有點冷淡,語速變慢了、話語也不多,那你就可以相信此人一定有了不願讓別人知曉的秘密。

語氣與語速裏藏有很多不為人知的秘密,在我們通過這一途徑了解別人的同時,我們要盡量讓自己的語言表達方式變得豐富多彩一點,盡量讓別人少一點窺捏出自己的“秘密”,這種“秘密”就是人們常說的“城府”。

把握自己的語氣與語速,能為你的口才魅力加分不少。

7.拒絕別人時,要巧妙說“不”

拒絕別人常常會讓人感到難為情,一個“不”字會讓人思索再三,難以開口,但古諺有雲:“當斷不斷,必受其亂”,所以該拒絕時還得拒絕,隻是拒絕時的語言表達要盡量委婉,盡量準確,做到不傷人自尊,這樣的表達方式別人才樂於接受,這樣的說話方式別人才最愛聽。

當別人向你提出要求和幫助時,你也許是有口難言,也許是愛莫能助,或者因為對方的要求不合理,或者因為對方求辦的事情不可行,從原則上、邏輯上講都是應該直截了當加以拒絕的。但在社交過程中,這個“不”字又不是那麼容易說出口的。因為拒絕不當就容易令對方不快甚至惱恨,許多人就是因為拒絕不當而失去了朋友、得罪了領導、惱怒了合作夥伴等。所以,懂得點拒絕的口才藝術是很有必要的。拒絕他人時總的原則是,不能損傷對方的自尊心,不能使對方難堪。這裏介紹幾種常見的拒絕方法,這樣的拒絕方式往往別人最“愛聽”

(1)委婉含蓄拒絕法

這種拒絕法不是就事論事、直接拒絕,而是通過顧左右而言他的方法間接地、巧妙地、委婉地加以拒絕。這種拒絕法特別適用於有人為某事向你求情而你在原則上又不能答應的情況。例如:

清代的鄭板橋在當濰縣縣令時,查處了一個叫李卿的惡霸。李卿的父親李君是刑部官員,得訊後急忙趕回濰縣為兒子求情。李君以訪友的名義拜訪鄭板橋,鄭當然知道李的來意,故意不動聲色地看李君如何扯到正題。李君看到鄭板橋房中有文房四寶,於是向鄭板橋要來筆墨紙硯,提筆在紙上寫道:“燮乃才子”。鄭板橋一看,人家是在誇自己呢,自己也得表示表示,於是也提筆寫道:“卿本佳人”。李君一看心裏一亮:“鄭兄,此話當真?”

“君子一言,駟馬難追!”

“我這個‘燮’字可是鄭兄大名,這個卿字……”

“當然是貴公子寶號啦!”

李君心裏高興極了:“承蒙鄭兄關照,既然我子是佳人,那就請鄭兄手下留情。”

“李大人,你怎麼‘糊塗’了?唐代李延壽不是說過‘卿本佳人,奈何作賊’嗎?”

李君臉一紅,隻好拱手作別了。鄭板橋巧妙地利用李卿的“卿”與現成話“卿本佳人,奈何作賊”的“卿”字同音同義關係,委婉含蓄地拒絕了李君的求情,既堅持了原則,又不使對方太過難堪。

(2)先退後進拒絕法

不把自己的反對意見說出來,相反,先退一步,表示同意對方的看法,然後再針對對方所提出的問題,擺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叫做先退後進拒絕法。這種方法特別適宜於拒絕權威性人士的意見,又使對方不失體麵。

(3)誘使對方自我否定拒絕法

如果認為對方要求不合理,又不便直接向對方提出來,不妨玩點小花樣,設下圈套,誘使對方自己否定自己。運用這種誘使對方自我否定的拒絕方法,必須反應靈敏、機智,方能不露破綻地令對方落入自己設下的圈套。

(4)給對方提出合理建議拒絕法

在闡述自己無法幫助對方的苦衷時,不失時機地給對方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議,幫助對方想其他的點子,指明方向,使對方感到你在間接地幫助他,這樣就彌補了他因拒絕而造成的不快。

拒絕人是一種難為情的事情,但是不拒絕又使你自己難為情,二者權衡,有時還是采用合適的拒絕方式為好,這樣既堅持了原則,又能讓對方明白你的苦衷,也算得上是“一舉二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