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代,趙國的實力在七國中並不算是最強大的,在趙燕文王駕崩後,由孝成王繼位,其母親趙太後攝政。
可是孝成王當時還年幼,就由他的母親趙太後攝政。
秦國趁此機會大舉攻趙。趙太後轉而向齊國求援。
齊國提出了嚴厲的條件。條件是:“一定要以長安君為人質,否則就不出兵。”
長安君是孝成王最小的弟弟,趙太後最小的兒子。狹隘的母愛,使趙太後變成了鐵石心腸。
趙太後堅決拒絕齊國要求,無論群臣們如何竭力勸諫都不答應:“如果再有人要我把長安君送去當人質,我就將口水吐到他的臉上。”然而,左師觸龍卻以迂回誘導的辦法,寓理於情,說服了趙太後。
左師觸龍裝作若無其事地慢慢走了進去,首先抱歉地說:“我的腳有點毛病,行走困難,所以許久未向您請安,但又擔心太後的健康狀況,所以前來竭見……”
“我都是以車代步。”
“……那飲食方麵呢?”
“都是吃粥。”
“我最近也是食欲不振,所以我每天要固定地散散步,以增加些食欲,也可以使身體健康些。”
“我可不能像你那樣。”
至此,趙太後的表情才稍稍緩和了下來。
觸龍又說:“我有個小兒子,名叫叔祺,非常不成材,真叫我感到困憂,我的年紀也大了,希望在我有生之年向太後請求,給他個王宮衛士的差事,這是我一生的願望啊!”
“可以,他今年幾歲了?”
“15歲,或許太年輕了,但我希望能在生前將他的事情安排好……”
“看來父親也是疼愛小兒子的。”
“是啊,而且超過了做母親的。”
“不,母親才是特別疼愛小兒子的。”
觸龍以為小兒子叔祺謀事做借口,終於引出了趙太後的小兒子——長安君的話題了:“是嗎?我覺得太後比較疼愛長安君嫁到燕國的姐姐。”
“不,我最疼愛的是長安君。”
觸龍說:“如果疼愛孩子,一定會為他考慮到將來的事。當長安君的姐姐出嫁時,你因不忍離別而哭泣,之後又常常掛心她的安危而掉淚,每當有祭拜時,你一定祈求她‘不要失寵而回趙國’,而且希望她的子孫都能顯貴,繼承王位。”
“是啊,是這樣的。”
“那麼請您仔細想想看,至今為止有哪位封侯的地位能持續三代而不墜的?”
“沒有。”
“不止是趙國,其他的諸侯怎麼樣呢?”
“也沒有聽過這回事。”
“為什麼呢?所謂禍害近可及身,遠可殃及子孫,王族的子孫並非全是不肖者。但是他們沒有功績而居高位,沒有功勞而得到眾多的俸祿,其最終結果就是誤了自己。現在您賜給長安君崇高的地位、豐沃的封地,卻不給他建立功績的機會,萬一您將來出了什麼意外,長安君的地位能保得住嗎?所以我認為你並沒有考慮到長安君的將來,你所疼愛的是長安君的姐姐。”
趙太後被觸龍的情理說服了:“好吧!一切照你的意思去做。”
觸龍用巧妙的勸諫方式,最終打動了趙太後,並暫時拯救了趙國的命運。以情動人,發自內心的真誠最終使觸龍完成了這一看似不可能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