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談判辯論勿咄咄逼人——以理服人的話別人最愛聽(1)(2 / 3)

有位縣太爺想刁難一位憨厚的農夫。他誣陷農夫夥同鄉裏百姓借口天災歉收,抗拒繳納租稅,定農夫抗交皇糧的罪名。農夫被毒打一頓之後,縣太爺限他三天之內交出兩個“公雞蛋”,否則就被處以死刑。農夫不知所措,但其妻聰明機智。三天後,農夫的妻子代丈夫來到公堂回話。縣太爺劈頭怒喝:“你家丈夫為何不親自來麵見?這分明是目無本縣!”農夫的妻子平靜地答道:“回縣太爺的話,我家丈夫不敢抗拒縣太爺之命。隻是他正在家中生孩子,實在脫不開身,才叫民婦代其前來的。”縣太爺此時早已忘了自己要“公雞蛋”的荒唐邏輯,怒喝道:“什麼?你家男人也會生孩子?真是天大的笑話!大膽賤婦,竟敢愚弄本官!來人呀,給我打!”農婦聽罷卻胸脯一挺,麵無懼色,勇敢地說道:“且慢!大人,既然男人生孩子是天大的笑話,那公雞生蛋不也是天大的笑話嗎?縣太爺要賤民交出公雞蛋,豈不也是在愚弄百姓嗎?”荒唐苛刻的縣太爺被駁得啞口無言。

可見,以謬治謬的關鍵是抓住對方的荒謬、錯漏之處,以其自身的邏輯使對方陷入進退不得的兩難境地,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這種語言反擊方式的有效性在於一語擊中要害,反擊有力,讓對方既無招架之功,又無還嘴之力,從而使自己避免受氣。

在生活中,有時由於場合、身份等條件的限製,以謬治謬的反擊不能像這位農婦這樣簡捷,針鋒相對在語言交流中不這麼直接。而是要順水推舟,順藤摸瓜,經過有目的、有計劃地層層誘導,才能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中人彀,使對方自己否定自己的觀點。但無論是直截了當地反擊,還是誘導對方自己否定自己,都要抓住對方的要害,步步進逼,語出有力,以理服人。

3.有剛有柔,進退自如

談判中口才的重要性是勿庸置疑的,咄咄逼人、鋒芒畢露的口才隻會招致別人的反感和厭煩,因而在談判中把握這個“度”就是十分必要的。有剛有柔、進退自如的談判口才才能使談判達到相對滿意的結果。

1985年9月,中日雙方在北京舉行了一次關於經濟賠償的談判。彼此挑選的都是精明強幹的代表,兵對兵,將對將。9月30日,我國國家經委因進口5800輛三菱牌汽車不合質量要求而向日本三菱汽車公司索賠的最後談判開始了。

雙方代表步入到談判室,彼此見麵時彎腰鞠躬,彬彬有禮,氣氛友好怡然,這好象似乎不是在談判,倒像是一場親切的會談。愈是這樣,彼此都感到對手不凡,一根根心弦都繃得緊緊的。因為這是關鍵的一搏,結局怎麼樣,不是三五萬的小數目,而是幾億,幾十億巨額損失。

雙方唇槍舌戰,你來我往,各不相讓。日方談判代表深知汽車質量問題無法避免,因而采取了避重就輕的辦法。日方每講一句話,言語謹慎,含糊其辭:如有的車子輪胎炸裂,擋風玻璃炸碎,電路有點故障,鉚釘有的震斷,有的車架偶有裂紋;我方代表馬上予以回擊:貴公司的代表都到過現場,親自察看過現狀,經商檢部門和專家小組鑒定,鉚釘非屬震斷,而是剪斷的,車架出現的不僅僅是裂紋,而是斷裂裂縫!所有損壞情況不能用“有的”或“偶有”推托,最好還是用事實數據說明更為精確。我方代表將各種三菱汽車質量的檢驗證據一齊擺在日方代表麵前,這些驗證材料除了使用中國國產檢車設備得出的結論,還有日方剛出口給我國的最先進的檢車設備作出的複核結果。

我方對日方一一進行反駁,條理清晰,反駁恰當有力,一下子就把日方頂進了死胡同。在此基礎上,我方依靠科學的依據,準確的計算,提出全批質量索賠,還要求賠償我方用戶間接的經濟損失。日方代表雖竭盡全力抵擋狡辯,終敵不過我方鐵的事實和有力的反駁,同意支付給我方汽車加工費7.76億日元。

接著,雙方爭議最大的談判項目,是間接經濟損失的賠償問題。

日方在談這項損失費時,也采取逐條報出,每報完一條,總要不間斷地停一下,環視一下中方代表的反應,仿佛給每筆金額數目都要圈上不留餘地的問號。日方提出支付30億日元。

我方代表琢磨著每一筆報價的奧秘,把那些“大約”、“預計”等含混不清的字眼都挑出來,指出裏麵埋下的伏筆,揭穿了對方所耍的花招。在談判桌上,我方報完每個項目與金額後,都講明每個數字測算的依據。最後,我方提出賠償間接經濟損失費為70億日元。

日方代表聽了這個數字後,驚得目瞪口呆,過了老半天才連連說:“差額太大,差額太大!”並苦苦哀求著說:“貴國提出的索賠額過高,若不壓減,我們會被解雇的。我們是有妻兒老小的……”

我方代表嚴詞指出:“貴公司生產如此低劣的產品,給我國造成多麼大的經濟損失啊!”但繼而又給對方放下台的梯子,安慰道:“我們不願為難諸位代表,如果你們做不了主,請貴方決策人員與我方談判。”

雙方各不相讓,又一番討價還價之後,隻好暫時休會。日方首席代表接通了北京通往日本三菱汽車公司的電話,與幕後的公司最高決策人員密談了數小時,圍繞索賠一事進行了緊急磋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