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人交談中,我們其實隻要能抓住關鍵點不放,將主要的意思說到,就能達到我們所要的效果了。把話說得恰到好處可是名嘴們的一項絕活了,不信,看看吧。
丘吉爾&言不在多,達意則靈
最令人乏味的說話方式就是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不知所雲的方式,因此說話重在達意而不在多。
丘吉爾(1874~1965):全名是溫斯頓·倫納德·斯賓塞·丘吉爾爵士,英國政治家、演說家、軍事家和作家,曾經出任英國第60、62任首相,期間帶領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取得勝利,並自1951年至1955年再度出任英國首相。丘吉爾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政治領袖之一,對英國以至世界均起深遠的影響。
丘吉爾在文學上也有很高的成就,曾於195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在2002年,BBC舉行了一個名為“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的調查,結果丘吉爾獲選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英國人,丘吉爾的著作有《倫道夫·丘吉爾勳爵傳》、《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和《英語民族史》等,還曾經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
在劍橋大學的一次畢業典禮上,整個大禮堂裏坐著上萬名學生。他們在等待偉人丘吉爾的到來。在隨從的陪同下,丘吉爾準時到達,並慢慢地走入會場,走向講台。
站在講台上,丘吉爾脫下他的大衣遞給隨從,接著摘下帽子,默默地注視著台下的觀眾。一分鍾後,丘吉爾才緩緩地說出了一句話:“Never Give Up!”(永不放棄)
說完這句話,丘吉爾穿上了大衣,戴上帽子,離開了會場。
頓時整個會場鴉雀無聲,接著頃刻間掌聲雷動。
這是丘吉爾一生中最後一次演講,也是最精彩的一次演講。他僅僅用了幾個字,就將自己要演講的內容說了出來,語言貴精不貴多。丘吉爾就是用簡潔的語言達到了這個目的。
很多人都會問:如何才能更好地表達出自己真實的思想和感情呢——這裏有一個公開的秘密,所用的說話方法事實上就是——平凡、樸素、簡潔。
有關研究表明,最會說話的人,往往是那些語言簡潔明了的人。語言的精髓,在精而不在於多,也就是:言不在多,達意則靈;而口才最差的人,往往是那些喋喋不休的人,說了一大堆,也沒有說出主旨,讓人一頭霧水的人。
因此,在同別人交談時,要真正地將自己的話說得高效,就必須讓自己的語言簡練,要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讓對方明白你所說的意思,我們其實隻要能抓住關鍵點不放,將主要的意思說到,就能達到我們所要的效果了。
據說,有人曾去詢問馬克·吐溫:“演說是長篇大論好呢,還是短小精悍好?”
馬克·吐溫沒有正麵回答,而是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一個禮拜天,他到教堂去,適逢一位慈善家正用令人哀憐的語言講述非洲慈善家的苦難生活。
當慈善家講了五分鍾後,他馬上決定對這件有意義的事情捐助五十美元;
當慈善家講了十分鍾後,他就決定將捐款減至二十五美元了;當慈善家繼續滔滔不絕講了半小時之後,馬克·吐溫又決定減到五美元;
慈善家又講了一個小時後,拿起缽子向大家哀求捐助,並從馬克·吐溫麵前走過時,馬克·吐溫卻反而從缽子裏偷走了二美元錢。
馬克·吐溫原本決定捐助五十美元,最後卻變成偷走二美元錢,似乎太不近情理,但細想起來,卻是理所當然的。
那位慈善家本來隻需五分鍾就能講完的話,卻滔滔不絕地拉長到六十分鍾,致使他的說話形象一落千丈,說話風格令人生厭,這怎能不引起馬克·吐溫的反感,以至於惡作劇地從那位慈善家的缽子裏偷走兩美元錢。
無論我們平時和什麼樣的人說話,都要讓對方在最短時間內明白自己的意思,要讓對方被自己說服,就必須找出問題的關鍵點。這也叫做“抓住一點,不及其餘”。“言不在多,達意則靈”講話簡練有力,便能使人興味不減。
長話要會短說
戴爾·卡耐基夫人說過:沒有人故意讓人討厭。同時她還強調:往壞處想一想,你我很可能就是此類人,而自己渾然不知。
令人討厭的人,說話語速常常快且健談,說起來沒完沒了,一句接著一句,一段接著一段,盡其所能,連氣都不喘。聽者自然也沒有了喘氣之機,好像麵對一條泛濫的河流,總也望不到盡頭。如果換做你是聽者,你能受得了這樣的談話嗎?
抓住要點,長話短說,才是贏得聽眾喜歡的一件法寶,也是一種說話的謀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