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一句頂十句的話術:學習名嘴如何把話說得恰到好處(3)(2 / 2)

乾隆聽了大笑,深以為然。

的確,劉墉對乾隆的對答,著實是妙到機智。皇上發問,不回答顯然不行;答吧,心中無數又不能亂侃,這才急中生智,轉眼便以妙答趣對皇上。

事實上,劉墉采用的模糊語言,應對問話的一種技巧。模糊語言也是實際表達中需要的,常用於不必要、不可能或不便於把話說得太實太死的情況,這時就要求助於表意上具有“彈性”的模糊語言。

模糊語言的應答技巧,需要隨機應變,而這種不必要、不可能回答的問題,就需要轉換一下概念,巧妙地應對。

轉換概念是指不保持原有概念的內涵,故意改變概念的外延,從而收到出奇製勝的效果。

魯迅先生在廈門大學擔任研究院教授時,校長林文慶經常克扣辦學經費,刁難師生。一天,林文慶找研究院的負責人和教授們去開會,提出要把經費削減一半,教授們紛紛反對:研究院的經費本來就很少了,連研究成果的印刷費都付不出,絕對不能再減了。林文慶卻陰陽怪氣地說:“關於這件事,不能聽你們的。學校經費是有錢人拿出來的,隻有有錢人才有發言權!”

林文慶剛說完,魯迅站起身,從口袋裏摸出兩個銀幣,“啪”的一聲放在桌子上,鏗鏘有力地說道:“我有錢,我也有發言權!”林文慶根本意料不到魯迅會說出這句話來,弄得措手不及,狼狽不堪。

接著,魯迅力陳研究院經費不能減少、隻能增加的道理,一條條、一項項,有理有據,駁得林文慶啞口無言,隻得收回自已的主張,灰溜溜地跑了。

因此,很多時候,我們在談判的時候,一開始也可以采用巧妙的犀利話語製服了對方,緊接著再加上有理有據的陳述,才能壓倒對方的威勢,從而取得立見功效的成果。

善意的模糊是莫大的安慰

在醫院裏,一位患有嚴重疾患的病人問醫生:“我的病是不是很重,還有康複的希望嗎?”醫生回答:“你的病確實不輕,但是經過治療,安心養病,慢慢會好的。”

這裏的“慢慢會好”是模糊語言。這“慢慢”是多久,是說不清的,但它能夠給病人以希望,給病人以極大的安慰。

王蒙&移花接木,李代桃僵

“移花接木,李代桃僵”的說話技巧,事實上是一種“偷換概念”,故意曲解對方原意,避而巧答的說話方式。

王蒙(1934~):生於北京,祖籍河北南皮人,上中學時參加中共領導的城市地下工作。194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0年從事青年團區委工作。

王蒙於1953年創作長篇小說《青春萬歲》。1956年9月7日發表短篇小說《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由此被錯劃為右派。1978年調回北京市作協工作。後任《人民文學》主編、中國作協副主席、中共中央委員、文化部長、國際筆會中心中國分會副會長、全國政協委員、常委,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主任等職。

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有一位外國記者別有用心地問王蒙:“請問,50年代的你與80年代的你有何相同與不同?”

這位記者的用意是路人皆知的,他是想借機讓王蒙談一談對中國國內形勢改變的感受。

王蒙當然清楚這一點,他不慌不忙地抬起頭,從容不迫地回答道:“50年代的我叫王蒙,80年代的我也叫王蒙,這是相同之處;不同的是,那時我20來歲,而現在我則有50多歲了。”

在記者會上,記者的提問隻給出了年代限定的範圍,王蒙雖然知道對方的用意,但是卻故意曲解其本意,隻從自己年齡變化的角度作答。但實際上沒有真正給對方任何有用信息。很好的回避了比較尖銳的問題。